寓山四负堂谒祁忠惠公像

呜呼忠惠天人姿,门第高华文采奇。

二十登科作司李,蛮陬猾吏无能欺。

报最俄膺谏垣擢,惠文脑后尤岳岳。

鸳湖选郎手障天,一疏披云折其角。

三吴地大多彊家,白昼击鼓惊吏衙。

绣衣少年美如玉,骢马一出人无哗。

中台入长十三道,逆党汗流观谏草。

仓皇请急归倚庐,四负名堂待终老。

南都草创吴民骄,公还持斧锄其豪。

三弊上言仅报可,擢公开府苏台高。

扬州镇帅本名贼,花门大纵南塘出。

骎骎略地窥丹杨,公檄要盟克以日。

大江鼓浪高崔嵬,传呼单舸中丞来。

通侯跽接健儿拜,辕门酾酒欢如雷。

奄儿翻案水火急,副相出都国人泣。

弹章并列三贤名,师弟相随返乡邑。

同文狱起城社倾,兴朝帝子安车迎。

殉国义同高刘死,观时耻逐姜商生。

一泓清绝寓园水,角巾屹然水中止。

讲学同源幸得人,柳桥携手王元趾。

画江犹子更从戎,巢覆狐儿缧绁同。

故宅幸留施舍后,藏书散尽乱离中。

承平回首闲居福,月榭风亭看不足。

夫妇清闺品画诗,弟兄别墅从丝竹。

梦醒人世已沧桑,终古山川对影堂。

青袍尚志孤臣痛,黄帛长攽御府香。

园名记在谁能续,平泉花石邻家鬻。

客过还凭础认亭,僧贫只缚篱为屋。

野菊寒泉荐一尊,魏庄耕稼几人存。

当筵莫奏湘累曲,我亦公家七叶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李慈铭对祁忠惠公的敬仰与怀念之作。诗人首先赞扬了祁忠惠公的天赋异禀和家族荣耀,以及他早年科举及第、任职地方时的才能和威望。接着描述了他在朝中直言进谏,甚至因反对权贵而遭受挫折,但仍坚守正义。公忠体国,他回到家乡,致力于整治地方豪强,为民请命。

诗中提到的“三弊上言”、“南都草创”等事件,反映了公忠惠公在国家初创时期的重要贡献。他的英勇和智谋在扬州平定叛乱时得以展现,赢得了军民的敬爱。然而,政局动荡,他也曾面临生死考验,最终选择归隐,以教书育人度日。

诗中还提及了祁忠惠公的学术传承,以及他在战乱中的损失和个人生活的简朴。尽管经历了世事变迁,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清廉之志始终不变,诗人以此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家族传统的自豪。

最后,诗人感叹历史的沧桑,但祁忠惠公的精神永存,他的事迹和遗志成为后人缅怀和学习的榜样。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对祁忠惠公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其家族文化的感慨。

收录诗词(325)

李慈铭(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后改今名,字爱伯,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字:式侯
  • 号:莼客
  • 籍贯:晚年自署越缦老
  • 生卒年:1830~1894

相关古诗词

会龙桥歌

慧日阁深抚帝坐,相公馆客访奇货。

两龙浴水来夹舟,保长惊呼贵人卧。

雷奔电睒导客行,仙源庆牒稽图名。

帖报新恩得龙子,万岁巷里愁琴声。

一龙飞腾上天去,烛影赭袍挟临御。

可怜折断双晶莲,墀下殿岩捽头舞。

一龙朱邸开会稽,投怀再见雏龙飞。

嗣皇庆寿攽金扇,隆国承封曳玉衣。

五十年来六更毕,大龙枯颅琢饕餮。

白头青盖牵羊行,绕柱龙孙拜番佛。

镂簟珠襦散不收,霅川碧血几经秋。

谁知龙輴千官卫,不及西溪土一抔。

当时戚里承恩泽,卫王鲁国同朝列。

不堪潜邸问虹桥,留与桓溪夸䧿楔。

迎恩门外夕阳斜,终古桥痕漾采霞。

渔童打桨入东浦,指点荒村保长家。

形式: 古风

柯山红树行

故人家在柯山曲,门外溪流转寒绿。

板桥一抹长林西,尽日烟霞看不足。

山深几日生秋风,树色尽作胭脂红。

斜阳隔山渲金碧,画屏惨淡开天工。

平昔看山爱秋晏,写入吴纨白团扇。

画中佳赏谁最同,浊酒扁舟载王翰。

寻君摇指松扉开,破帽风前笑相见。

第五桥边诗思多,林阴席地共婆娑。

年年好景常如此,放眼湖山一醉歌。

远水遥山入秋暮,多少征途此中去。

渔舍多依薜荔湾,估船偏问鸳鸯渡。

王郎去客嵩汝间,余亦劳劳别故山。

江路雁来知有梦,白云秋尽几时还。

燕云越树动成忆,把臂王郎忽长别。

黄沙落叶满长安,寒日萧萧素车出。

著屐平生定几回,遗诗读罢更堪哀。

分明洛水疲驴道,曾得家山一面来。

遥怜瘦沈依山住,红到山中几千树。

已是题诗失酒徒,扇底风光更何处。

何日僧庐返病身,绿萝禅榻结比邻。

西头更触浮生恸,满目山阳笛里人。

形式: 古风

题岘樵枌东老屋校韵图

古人取韵缓,清浊限方域。

世儒泥章句,音义遂烦数。

长短齐人言,轻重汉儒读。

后出益纷拿,圈发逞私欲。

梁陈讲声病,强以四声束。

高贵暨梁武,卓识独破俗。

奈此风会趋,浮华斫其朴。

颠倒言下上,虚实昧秀宿。

鲖乃切纣红,顼改翻许绿。

燕说谁为刊,天籁返遭梏。

北宋家法存,近守唐代躅。

丁贾皆经儒,同志有洙淑。

十卷十二凡,部别慎通独。

悂缪偶貤孙,典刑未祧陆。

字不取类隔,文亦参篇玉。

别体务荟萃,一音自联属。

虽病雅俗殽,尤多形体复。

观过宜知仁,多文在富蓄。

谁欤妄兼并,画部成百六。

疵议丛刘渊,创始实文郁。

国朝勇复古,亭林首张目。

十部至廿一,研析递繁缛。

经子务博证,集矢遍吴棫。

入声互割配,头脯强接续。

其意或过通,往往见违触。

之脂支必分,元魂痕当副。

无锡与仪徵,雅冀古骚复。

昌言终未行,习非徒娽娽。

蒙尝发狂论,吹万贵抱蜀。

双声本天机,造化具宫角。

六书半形声,偏旁不相黩。

持此两大端,如宗合其族。

一扫尘径芜,兼通绝津轴,霓蜺枉分别,颇陂免点辱。

屡欲勒一书,私以诏家塾,病懒辍觚翰,家贫艰毕牍。

羡君勤著述,榆阴掩深屋。

朝夕罗丹铅,雅话尽籑录。

简炼比治兵,爬梳类折狱。

即觇经济优,岂为盘错衄。

此图便千秋,雕虫等奴仆。

形式: 古风

盂鼎铭拓本为伯寅侍郎赋(其一)

粲粲孟鼎铭,吴陈考已备。

侍郎精古籀,抉摘无遗义。

我所三摩挲,尤在玟珷字。

于古无可徵,请更对以意。

吕伋谥丁公,《说文》作玎谊。

丁癸本殷号,周人始制谥。

偏旁随事增,古盖有斯例。

唐虞及三代,以玉供神事。

大夫有石宔,郊宗详其制。

王公当用玉,疑非起后世。

谥为作主用,加玉所以志。

此乃真古文,千钧一发系。

寄语一孔儒,挢舌莫诧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