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其三)

晓寒倦倚相思枕。丝雨织愁愁欲稔。

绿杨桥畔觅谁家,油壁香车迎阿沈。

莫教错送回文锦。密地重将青鸟审。

流萤庭户嫩凉天,月许再圆花再品。

形式: 词牌: 玉楼春

鉴赏

这首明代杨慎的《木兰花·其三》描绘了一幅清晨晓寒中女子倚枕思念的情景。"晓寒倦倚相思枕",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主人公因思念而疲惫,连早晨的寒意都无法驱散的形象。"丝雨织愁愁欲稔",以丝雨比喻愁绪如细密的网,暗示愁情正在逐渐浓厚。

接着,诗人通过"绿杨桥畔觅谁家,油壁香车迎阿沈",描绘了女子在绿杨桥边寻找心上人的画面,想象着那辆装饰华丽的香车前来迎接她的爱人"阿沈",期盼与他重逢。"莫教错送回文锦"表达了她对书信传递的担忧,生怕误传了心意。

"密地重将青鸟审"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青鸟传信,强调了女子对沟通的慎重和对爱情的执着。最后两句"流萤庭户嫩凉天,月许再圆花再品",以夜晚萤火虫飞舞、庭院微凉的景象,寓意着女子期待与爱人的重逢,希望在月圆之夜再次品味爱情的美好。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女子深沉的相思之情和对幸福的渴望。

收录诗词(1519)

杨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因流放滇南,、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字:用修
  • 号:升庵
  • 籍贯:故自称博南山
  • 生卒年:1488~1559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一)甲午新春书感

异国光阴,暮冬羁旅。鬓丝禅榻今如许。

羞将白发对青铜,慵把流霞烘绿醑。

旧侣雕零,新欢间阻。东风杨柳萦愁绪。

天寒独立咏苍茫,销魂正在斜阳处。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二)甲午新春书感

白雪墙头,红云水面。匆匆花事看看半。

去年花对断肠人,今日有肠无处断。

萧寺双文,巫山一段。旧游回首空长叹。

晓屏灯烬峭寒天,梦为远别啼难唤。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风入松(其一)

喷香瑞兽小妆台。咫尺天台。

芭蕉不展丁香结,闭春心、眉锁难开。

银蜡烧灯过后,金钗斗草归来。徘徊花月可怜宵。

天近人遥。有情芍药含春泪,梦回时、一枕无聊。

王母池边翠水,云英家住蓝桥。

形式: 词牌: 风入松

风入松(其二)

月窗花院好风光。谢女檀郎。

朝朝暮暮遥相望,殢人娇、罗带留香。

青鸟解传消息,银河不隔红墙。绣罗红嫩抹酥胸。

此夕重逢。妒云恨雨腰肢袅,晕眉心、獭髓分红。

蜡烛寒笼翡翠,麝香煖度芙蓉。

形式: 词牌: 风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