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其二)

雉鸣朝求雌,木坏疾无枝。

仁心秉君子,小弁怨何矶。

在昔共世子,待烹慰骊姬。

亦有鲁闵氏,朔风衣单衣。

二贤岂不怨,仁义固良知。

夐夐彼投兔,蔌蔌奔鹿斯。

道死尚或墐,况乃天性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仁义道德的深刻思考与赞美。开篇“雉鸣朝求雌,木坏疾无枝”以雉鸡清晨求偶、树木枯萎无枝的景象,隐喻了人世间追求伴侣、渴望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暗示了生命衰败的无奈。

接着,“仁心秉君子,小弁怨何矶”将君子的仁爱之心与小弁(一种古代乐器)的怨声进行对比,强调了君子之德的高尚与内心的平静,反衬出小弁因不满而产生的怨恨情绪。这种对比手法,凸显了诗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

“在昔共世子,待烹慰骊姬”引用历史典故,讲述晋献公为了宠妃骊姬,不惜牺牲儿子的故事,以此来批判权势下的残酷与不义,同时赞扬了仁义在面对强权时的坚守。

“亦有鲁闵氏,朔风衣单衣”则通过鲁闵氏在寒冷中穿着单薄衣服的形象,象征着仁义之人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也保持内心的温暖与坚韧。

“二贤岂不怨,仁义固良知”直接点明,即便是面对不公与怨愤,仁义之人依然坚守自己的良知,表达了对仁义道德的坚定信仰。

最后,“夐夐彼投兔,蔌蔌奔鹿斯。道死尚或墐,况乃天性为”以投兔、奔鹿的逃亡与死亡,以及道死尚可被掩埋,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这里的“天性为”,或许暗指顺应天性、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与前文的仁义道德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诗人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探讨了人性、道德、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仁义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强烈情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收录诗词(382)

俞德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 籍贯:自号太玉山
  • 生卒年:1232~1293

相关古诗词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其三)

豕交食弗爱,兽畜爱弗敬。

烈士死一言,利禄安足竞。

陛戟觐伏波,井蛙败人兴。

不见古公子,亲御侯生乘。

形式: 古风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其四)

鸡鸣食孟门,指鹿相秦室。

所以有志士,林樊屏辙迹。

得时贵行道,枉寻岂直尺。

无为赵孟间,笑此陈蔡厄。

形式: 古风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其五)

翛翛琼田鹤,高步何颀颀。

霜毛映寒月,丹顶含晴晖。

胡不乘轩车,俛啄前溪为。

溪水清且沦,白石亦粼粼。

虽无鱼虾味,且免鸡鹜嗔。

形式: 古风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其六)

赵子有古心,视世澹如寄。

青编对朝夕,黄花当姬侍。

海上逐臭人,纷纷笑厓异。

焉知四五间,政在薛公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