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一)

子仪不起浑瑊亡,西幸谁人从武皇。

四海为家虽未远,九州多事竟难防。

已闻旰食思真将,会待畋游致假王。

应感两朝巡狩迹,绿槐端正驿荒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李光弼(子仪)若不振作,浑瑊(将领名)就会灭亡,西去长安谁能跟随武则天(武皇)。
虽然天下视为一家并未走远,但各地战乱不断,实在难以防范。
听说皇上日夜忧虑,渴望找到真正的将领,或许会在狩猎时封赏权臣。
应该会感慨两朝皇帝巡狩的遗迹,如今绿槐依旧,驿站却已荒凉无人问津。

注释

子仪:李光弼,唐代名将。
浑瑊:唐代将领,与子仪同为名将。
西幸:古代帝王出巡或避难往西,此处指武则天。
旰食:天色已晚还在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真将:真正能担当重任的将领。
畋游:打猎游乐,古代帝王的一种活动。
假王:被临时封赏的王爵。
巡狩:古代帝王出行考察民情。
绿槐:绿色的槐树,象征历史遗迹。
驿:古代传递政府文书或官员出行住宿的地方。
荒凉:形容景象冷落、无人照管。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名为《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一》。诗中的语言质朴古拙,感情真挚,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感慨。

"子仪不起浑瑊亡,西幸谁人从武皇":这里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政治局势的无奈。子仪指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他曾经抵抗过吐蕃的侵犯,但在诗中被描绘为不再起事;浑瑊则是唐代著名的边塞,代表着国家的西疆防御线。"谁人从武皇"表达了对能够像古代英主那样威慑四方的人物的渴望。

"四海为家虽未远,九州多事竟难防":诗人以"四海为家"来强调自己的国家观念,但同时也感受到尽管理想是统一广阔的疆域,实际上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形势复杂,问题层出不穷。

"已闻旰食思真将,会待畋游致假王":"旰食"指的是皇帝享用的晚餐,"真将"则是对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称呼。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像这样的英雄人物出现,以解决当前的困境。"会待畋游致假王"则是在期待着能够在某种情况下(如皇帝出行狩猎之时),有机会向君主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许能得到提拔。

"应感两朝巡狩迹,绿槐端正驿荒凉":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观察,感慨万千。"两朝巡狩迹"指的是历代帝王出行狩猎时留下的足迹,而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绿槐端正驿荒凉,则是对当下某个驿站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边塞的萧瑟与衰败。

整首诗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二)

爪牙柱石两俱销,一点渝尘九土摇。

敢恨甲兵为弃物,所嗟流品误清朝。

几时睿算歼张角,何处愚人戴隗嚣?

跪望嵏山重启告,可能馀烈不胜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三)

邪气奔屯瑞气移,清平过尽到艰危。

纵饶犬彘迷常理,不奈豺狼幸此时。

九庙有灵思李令,三川悲忆恨张仪。

可怜一曲还京乐,重对红蕉教蜀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四)

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苍黄路屈盘。

丹凤有情尘外远,玉龙无迹渡头寒。

静怜贵族谋身易,危惜文皇创业难。

不将不侯何计是,钓鱼船上泪阑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中元夜泊淮口

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

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