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泊淮口

木叶回飘水面平,偶因孤棹已三更。

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

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落叶飘落在平静的水面,深夜独舟已经三更。
秋夜微凉,雾气和露水打湿了灯火,夜晚寂静,鱼龙似乎逼近岸边游动。
我斜倚枕头,思绪萦绕在柱子上的题诗,楼上有人辗转反侧,传来绕梁的歌声。
天子乘坐华丽的船,如狂热的灵魂,应该会经过扬州,在明亮的月光下欣赏美景。

注释

木叶:落叶。
水面平:平静的水面。
孤棹:独舟。
三更:深夜。
秋凉:秋夜微凉。
雾露:雾气和露水。
灯下:灯火下。
鱼龙逼岸:鱼龙似乎逼近岸边。
欹枕:斜倚枕头。
题柱思:柱子上的题诗。
隔楼:楼上。
绕梁声:绕梁的歌声。
锦帆天子:华丽的船,比喻天子。
狂魂魄:狂热的灵魂。
过扬州:经过扬州。
看月明:欣赏明亮的月光。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夜江景图。开篇“木叶回飘水面平”写出了晚风轻拂,树叶随波逐流,水面如镜的宁静景象。紧接着“偶因孤棹已三更”则透露了时间已经深入夜半,诗人独自一人在船上,孤寂感油然而生。

中间两句“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与宁静。秋风带来的凉意和细小的水珠都已渗透到灯光之下,这种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又神秘的氛围。而“鱼龙逼岸行”则表明了诗人对夜间生物活动的观察,虽然是静谧的夜晚,但在水中,生命力仍旧旺盛。

接下来的“欹枕正牵题柱思,隔楼谁转绕梁声”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躺在船上,手指轻触着船板上的栏杆,思绪万千。而“隔楼谁转绕梁声”则是对远方某个地方传来的声音的感受,或许是夜行者踏在木桥上的回音,或许是远处寺庙中的钟声,这一切都让诗人心生遐想。

最后两句“锦帆天子狂魂魄,应过扬州看月明”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自比为“天子”,借用了古代帝王的尊称来形容自己的不羁与超脱。而“应过扬州看月明”则是对未来的预期,希望能够乘风破浪,一览江南的明月。

综上所述,此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精细入微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夜景、心境的描摹,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诗意境界。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中元夜看月

朦胧南溟月,汹涌出云涛。

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

势来牛斗动,路越宵冥高。

竟夕瞻光影,昂头把白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升仙桥

危梁枕路岐,驻马问前时。

价自友朋得,名因妇女知。

直须论运命,不得逞文词。

执戟君乡里,荣华竟若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升平公主旧第

乘凤仙人降此时,玉篇才罢到文词。

两轮水硙光明照,百尺鲛绡换好诗。

带砺山河今尽在,风流樽俎见无期。

坛场客散香街暝,惆怅齐竽取次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忆九华

九华巉崒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

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

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

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