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念奴娇.庆刘孺人七月初三

秋才三日,听画檐外,数声乌鹊。

元是嫦娥迎巧夕,预驾横空仙鹤。

翠鬓生云,朱颜晕酒,□□难描摸。

优游渤海,玉琴重理弦索。

曾记乃祖刘晨,天台归后,留得长生药。

兼有蟠桃三五颗,尽付女孙收著。

分了仙翁,更分儿息,同作蓬莱约。

年年今日,大家欢笑为乐。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押[药]韵

翻译

秋季刚过三天,就听见屋檐下,几只乌鹊的叫声。
原来是嫦娥在迎接七夕,预先驾着仙鹤飞过天空。
青丝如云,红颜微醉,她的美丽难以描绘。
在渤海畅游,重新整理玉琴的琴弦。
还记得你的祖先刘晨,从天台归来后,留下了长生不老药。
还有那几颗蟠桃,都交给孙女保管。
仙翁的仙丹和子孙们分享,共同约定在蓬莱仙境。
每年的今天,我们都会欢聚一堂,共享欢乐。

注释

画檐:彩绘的屋檐。
乌鹊:乌鸦。
嫦娥:月宫仙女。
巧夕: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翠鬓:青丝,形容女子秀发。
朱颜:红润的脸色。
渤海:中国东部的海域。
刘晨:传说中的仙人。
蟠桃:神话中神仙享用的仙果。
儿息:子女。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鉴赏

这首诗是唐末宋初的无名氏作品,标题为《壶中天/念奴娇.庆刘孺人七月初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仙境生活和长生不老药的诗歌,同时也融入了对亲人宴会的喜悦之情。

诗的开头“秋才三日,听画檐外,数声乌鹊。”描绘出初秋时节,屋檐下传来几声乌鸦的声音,这是古代常用以营造氛围的笔法。紧接着,“元是嫦娥迎巧夕,预驾横空仙鹤。”则是借用神话故事,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翠鬓生云,朱颜晕酒,□□难描摸。”这几句通过对人物容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然而,“翠鬓”以下原文缺失,这里无法提供完整鉴赏。

“优游渤海,玉琴重理弦索。”则是描述仙境中的悠闲生活和对音乐的享受。渤海在古代神话中往往与仙人相连,而玉琴则象征着高雅的艺术享受。

“曾记乃祖刘晨,天台归后,留得长生药。”这里提到的刘晨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他与赵娥一同登仙的故事广为流传。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兼有蟠桃三五颗,尽付女孙收著。”蟠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这里则是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生活的主题,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最后,“分了仙翁,更分儿息,同作蓬莱约。年年今日,大家欢笑为乐。”表达了一种家庭团聚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在这里,蓬莱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一个理想化的地方。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充满欢乐氛围的仙境图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亲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075)

无名氏(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壶中天/念奴娇.寿赵戎母七十

古来稀有,只闻道、是个人生七十。

还遇小春梅蕊绽,对景装排绮席。

云帔拖霞,朱颜晕酒,瑞气明南极。

瑶池欢宴,玉杯争劝琼液。

堪羡玉叶名郎,天潢毓秀,梧竹生标格。

百万貔貅归总押,霸气豪无敌。

藩屏皇家,荣封寿母,名著金闺籍。

融融液液,共看桃结佳实。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壶中天.寿伯母十二月初六

嘉平时候,算尧阶蓂叶,才方开六。

婺女当年曾降瑞,产作仙姿清淑。

金玉满堂,儿孙满目,心事今都足,嘻嘻哈哈,一门和气可掬。

何幸诞节称觞,湖山堂上,燕集皆亲族。

犹子不能歌盛美,但借湖山为祝。

福比湖深,寿齐山耸,岁岁颜如玉。

好陪王母,共看几度桃熟。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壶中天/念奴娇.十二月十五

霜月团圆天似水,还是神仙诞日。

形式: 押[质]韵

壶中天/念奴娇.寿人母八十

人生七十古称稀,何况寿年八十。

试问何时逢载夙,恰在阳生七日。

鹤发盈簪,朱颜晕酒,瑞象占南极。

玳筵才启,欢声喜气充溢。

好是庭下双珠,经营创置,金玉成堆积。

况有孙枝争挺秀,次第飞齐鹏翼。

大振家声,荣封寿母,坐看蟠桃实。

年年今夕,玉杯争劝琼液。

形式: 词牌: 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