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事(其二)》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许南英所作,通过对“问天”这一传统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首句“问天何事秘奇才”,以疑问的语气提出,似乎在质疑上天为何隐藏了那些杰出人才的才能,引出对社会不公和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接着,“八表阴霾翳不开”一句,描绘了一幅广阔天地间乌云密布、阴霾笼罩的画面,象征着社会环境的压抑与不自由,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已见操戈争入室,何堪厝火忽燃灰!”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用“操戈”形容战争或暴力冲突,而“厝火”则比喻潜在的危险或危机,形象地展现了社会内部的冲突与不稳定。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局势的严峻性和不可预测性。
“生留遗孽如春梦,死有馀辜冷夜台!”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生前的罪恶比作短暂而虚幻的春梦,死后仍留有余罪,如同冰冷的夜晚墓台,既表达了对罪行的谴责,也反映了对生命价值和道德责任的深思。
最后两句“草泽国殇拚一战,可怜捲土复重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在这句话中,“草泽”象征着民间、底层人民,“国殇”指国家的损失或牺牲,表达了对底层人民为国家奋斗、牺牲的敬意。“拚一战”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的斗争,“捲土重来”则暗示了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人们仍然会再次站起来,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