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代初年的诗人郑孝胥所作的《杂诗》第三首。诗中,作者寓居海滨五年,借此躲避动荡的时局,感叹社会动荡导致士人纷纷逃亡,勉强维持生计。他以卖字为生,家庭人口众多,生活艰辛。诗人提及同年好友多已去世,他们坚守节操,令人敬佩。然而,诗人自责未能更好地报效国家,感到自己的碌碌无为难以与古人如吉甫(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包胥(战国时期楚国大夫)的忠义相比。他还提到自己虽然登科及第,但历史评价未必能公正,表达出对身后名望的忧虑。最后,诗人呼吁同道们共勉,即使在困厄中也不应轻易放弃,要在逆境中寻求自我价值。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作者身处乱世的无奈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