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踏莎行·答客问云中》由明末清初诗人曹溶所作,描绘了一幅边塞冬日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战争与离别带来的哀愁。
“堠雪翻鸦,城冰浴马”,开篇以雪覆堠、冰封城的景象,渲染出边塞的寒冷与荒凉。雪中的乌鸦翻飞,冰面上的战马静立,静谧中透露着不寻常的肃杀之气。接着,“捣衣声里重门闭”一句,将画面拉近至一位女子在深秋的夜晚,于重门之内捣衣的情景。捣衣声是思乡之情的寄托,也是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也暗示了战争背景下家庭的分离与痛苦。
“琵琶忽送短墙西,当时不是无情地。”琵琶声起,穿越短墙,传入耳畔。这不仅仅是音乐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时刻,即使不是刻意为之,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波澜。琵琶声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哀伤。
“帐底烧春,楼头热浴,百钱便博征夫醉。”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士兵们或许会用微薄的钱财换取片刻的欢愉,通过饮酒来暂时忘却战争的残酷与生活的艰辛。帐底的篝火、楼头的热水浴,都是他们寻求慰藉的方式。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抹去心中的忧愁与对家人的思念。
“寒原望断少花枝,临风也省看花泪。”在寒冷的原野上,稀疏的花枝显得格外孤单。风吹过时,似乎连花枝都在流泪。这一场景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战争环境下人情冷暖的深刻反思。花枝的脆弱与易逝,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战争的残酷。
整首词通过对边塞生活、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体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战争与离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