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老被诗名系此身,思深山去避人群。

宝台千尺隔江见,清磬一声归路闻。

岩上开扉灯照月,庵前扫地雪和云。

终焉此是清凉处,净住无惭相国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我常常被诗歌的名声牵绊,想要深入山中避开人群。
隔着千尺高的宝台,能远远望见江对面,听到一声清脆的磬声,那是回家的指引。
月光下,岩洞的门敞开着,庵门前清扫的地面,积雪与云朵共舞。
这里终将是清静之地,我在此居住,无愧于相国的风范和教诲。

注释

诗名:诗歌的名声。
系:牵绊。
深山:人迹罕至的山中。
避人群:避开世俗人群。
宝台:高大的殿堂或观景台。
隔江见:远眺对岸。
清磬:寺庙中的木鱼或磬,用于召集僧众或冥想。
归路闻:听见回家的声音。
岩上开扉:山岩上的门打开。
灯照月:灯光映照着月色。
庵前:庵舍前面。
扫地:清扫地面。
雪和云:形容雪地洁净如云。
清凉处:清静、凉爽的地方。
净住:清净居住。
无惭:没有惭愧。
相国文:相国的风范或有学问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蒋堂为送别梵才大师回归天台山所作,表达了对大师的敬仰与祝福。首句“老被诗名系此身”,体现了诗人自己因诗歌而与大师结缘,诗名成为连接他们的一种纽带。第二句“思深山去避人群”,描绘了大师选择远离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

第三句“宝台千尺隔江见”,以夸张手法描绘大师所在的天台山高耸入云,仿佛隔着江面也能遥望到那神圣之地。第四句“清磬一声归路闻”,通过清脆的木鱼声,传达出大师归山的寂寥与庄重。

第五、六句“岩上开扉灯照月,庵前扫地雪和云”,细致刻画了大师生活环境的清幽,月光洒在岩门上,扫地的动作融入了飘落的雪花,意境深远。

最后两句“终焉此是清凉处,净住无惭相国文”,表达了诗人对大师能够在此找到心灵的清凉之地,过着清净生活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大师修行成就的敬佩。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却更多地展现了诗人对大师超凡脱俗生活和精神追求的赞美,以及对自己未能如愿的淡淡遗憾。

收录诗词(53)

蒋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玉骨绝纤尘,前身清净身。

无花能伯仲,得雪愈精神。

冷淡溪桥晓,殷勤江路春。

寒郊瘦岛外,同气更何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隐圃诗

雅得菟裘地,清宜隐者心。

绿葵才有甲,青桂渐成阴。

独曳山筇往,无劳车驾寻。

湛然常寂处,水月一庵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溪馆二首(其二)

野意本自遂,兹溪称独醒。

云萝环静室,水石照疏棂。

杀竹编书古,纫兰作佩馨。

王通昔不遇,时亦坐汾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溪馆二首(其一)

年来纳组去,林下得身还。

泚泚清流处,重重碧树间。

渊鱼乐且静,庭鹤寿而閒。

粗有淮安趣,谁同赋小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