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读书偶得七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对宇宙、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洞察。
首句“形存我有天,形解天有我”以“形”与“天”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个体与宇宙的关系。在“形存”时,个体与宇宙相依存;当“形解”后,宇宙中仍存有“我”的痕迹,体现了生命的永恒与宇宙的包容性。
接着,“性量反厥初,理真气不堕”表达了个体本质与宇宙真理之间的联系,认为个体的本质回归到最初的纯粹状态,真理与气(生命力或精神力量)不会消逝,强调了精神层面的永恒性。
“望月空中明,逐水月碎琐”运用自然景象作为比喻,月亮在天空中明亮而完整,而在水中则因水流的波动而破碎不全,象征着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存在状态,以及宇宙真理在个体感知中的显现方式。
“天人同一原,以此识担荷”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认为人与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这种认识,个体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惜情但犹豫,流光悲石火”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情感的珍惜。时间如同飞逝的石火,短暂而宝贵,因此在面对情感时应珍惜并果断行动,避免犹豫和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个体与宇宙、生命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理、承担责任和珍惜情感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