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益都

我行何处所,北海乃其地。

去家万里馀,为客九秋际。

白杨夹轨路,黄茅结官第。

陆嫌泥活活,水愁河瀰瀰。

逐寇骑宵驰,防敌城昼闭。

疲氓已星散,惊尘仍雾起。

长啸指牛山,掩泣望淄水。

进退两难图,徘徊尚谁恃。

《易》戒触藩羝,《诗》刺离罦雉。

已矣可奈何,愁来但甘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戴良的《次益都》,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远赴北海的艰辛旅程。首句“我行何处所,北海乃其地”表达了出征的迷茫与决心。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去家万里馀,为客九秋际”展现了旅途的遥远和时间的漫长,以及沿途景色的萧瑟,“白杨夹轨路,黄茅结官第”。

诗中“陆嫌泥活活,水愁河瀰瀰”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道路泥泞和河水泛滥的困境,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艰难。诗人描述了紧张的军事气氛,“逐寇骑宵驰,防敌城昼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生活的动荡不安。

“疲氓已星散,惊尘仍雾起”描绘了民众的流离失所和恐慌情绪,而“长啸指牛山,掩泣望淄水”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无奈的哀叹。最后,“进退两难图,徘徊尚谁恃”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的迷茫和无助,引用《易经》和《诗经》中的典故,寓言自己如同被困的羊和被网罗的鸟,暗示出路无从寻找。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身处乱世的苦楚与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10)

戴良(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字:叔能
  • 号:九灵山人
  • 籍贯:元明间浦江
  • 生卒年:1317—1383

相关古诗词

题刘凝之骑牛图

日落未落西山前,谁家老翁牛背眠?

短身曲局耸两肩,山花插帽帽为偏。

左手拊牛右捉鞭,牛行不动稳若船。

一童冲冷手握拳,迎风鼓势走欲先。

荒郊幂幂草纤纤,云是匡庐古道边。

匡庐山水好盘旋,此日刘公初挂冠。

刘公作令天圣间,民物熙熙德化宣。

世上浮荣直几钱,白发东归耕石田。

当时出处亦偶然,乃留遗迹后人看。

长安城中足豪贤,车骑骈罗气灼天。

一朝变灭如云烟,姓字寥寥若个传,我观刘公差独贤。

形式: 古风

题平章公所藏天马图

君不见余吾水中天马出,赤鬣缟身朱两翼,割玉为鞍鞲不得。

锦衣使者捷若飞,紫缰金勒看君骑,却忆拂林初献时。

凤城五门平旦启,驰道行骄辔耳耳,路旁见者谁不喜?

众中牵出朝未央,挥雾流沫满道香,毛带恩波眩目光。

龙眠老子识马意,行过天闲重回视,白笔描成落人世。

我公购之滦水滨,百金市画冀得真,奔霄追电何足云。

从今吹笛大军起,料知一日行千里。

形式: 古风

湖州行送人作郡

湖州岁岁修城堡,敌骑时烧城外草。

城外居民如野鹿,目睽睽兮尾促促。

去输官税输不足,半在军中半在狱。

独留新妇饷姑前,也执吴绡供税钱。

吴绡已尽归未得,复到官家候消息。

我相闻之忧尔湖,命选贤侯此剖符。

贤侯若为湖作主,便须罢却徵求苦,留得湖民障兹土。

形式: 古风

送归安丞

之子官何处,湖流一舸通。

汀洲蘋影外,城郭水光中。

夜泛苕溪月,春吟箬下风。

若逢陈太守,为报各衰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