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括所作的《鄜延凯歌》之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马尾胡琴随汉车”,以马尾胡琴的悠扬旋律伴随着汉军的战车,营造出一种既古老又充满异域风情的战场氛围。胡琴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
次句“曲声犹自怨单于”,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胡琴的哀怨之声与敌方首领单于联系起来,暗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悲凉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里的“怨”字,不仅指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暗含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唤。
后两句“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强烈愿望。他劝告人们不要射杀天空中的大雁,因为如今的大雁已经不再能够传递书信,象征着战争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巧妙地隐喻了战争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破坏,以及人们对恢复往昔和谐生活的深切期盼。
整首诗通过音乐、战争、自然景象等元素的交织,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反思,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敏感洞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