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母

闾里共称贤,中途丧所天。

教儿登显仕,抱志卒馀年。

京国舆灵榇,横山入墓阡。

铭文书琬琰,尤足慰重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挽诗《挽李母》由明代诗人王绂创作,通过对李母生前的贤德与身后哀荣的描绘,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敬意。

首句“闾里共称贤”,开篇即点出李母在邻里间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贤德之名广为人知。接着,“中途丧所天”一句,情感陡转,表达了李母不幸早逝,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这里“所天”一词,形象地指代了李母作为家庭支柱的重要地位。

“教儿登显仕,抱志卒馀年。”这两句描述了李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她不仅教导儿子们走上显赫的仕途,更鼓励他们坚守志向,直至晚年。这既体现了李母的远见卓识,也展现了她对子女深沉的爱与期待。

“京国舆灵榇,横山入墓阡。”这两句描绘了李母去世后,其灵柩被运往京城安葬的情景。横山作为墓地的背景,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暗示了李母的归宿之地。

最后,“铭文书琬琰,尤足慰重泉。”通过在墓碑上刻写赞美之词,以珍贵的玉料(琬琰)为材质,来纪念李母的功德,这不仅是对她生前美德的肯定,也是对亡者的一种慰藉,希望她在冥界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敬仰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李母生平事迹的简述,展现了对逝者的深情悼念,同时也歌颂了李母的高尚品德与深远影响。

收录诗词(669)

王绂(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得家书

昨夜乡人到,家书喜见投。

展开三四读,添却万千愁。

舍弟贫依旧,山妻病未瘳。

那堪诸幼稚,日日望归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倪知县克明服阕赴京

解绶归来庐墓侧,俄然三载废鸣琴。

哀情那尽思亲泪,壮志难忘报国心。

马识京尘嘶晚道,人经官驿听秋砧。

恩荣不日除书下,好为林泉早寄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题蔡教谕先生鹤冢卷

琴罢杏坛长自舞,蹁跹何遽永相违。

漫追坡老舟中梦,谁复丁仙海上归。

声断夜窗松月在,迹存春径雨苔微。

空留泮水萧萧冢,落日凄风鸟雀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寿雪洲

半百才过一载馀,鬓须如漆美簪裾。

富将诗礼传先业,老向田园乐隐居。

椿桂阴森环第宅,芝兰萌茁满阶除。

况闻贤母冰霜操,千古名传太史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