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祖择之学士北使

燕山常苦寒,汉使涉穷腊。

路长人马愁,风急沙霰杂。

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

献鲜秃发驰,问译华言答。

每食冰生盘,欲饮酒冻榼。

见其酋长时,国礼何勤纳。

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阊阖。

乃知日月光,照必蛮夷匝。

归来易轻裘,赐对延英閤。

形式: 古风 押[合]韵

翻译

燕山常年苦寒,汉使度过艰难的腊月。
道路漫长行人马匹都忧虑,风急吹起沙砾和雪片纷飞。
夜晚在毡帐住宿,白天遇见打猎的队伍交错而过。
献上新鲜的野味,他们剃发的习俗,通过翻译回答我们的询问。
每餐都是冰冷的盘子,想喝酒也是冻住的酒壶。
见到他们的首领,我们恭敬地送上朝廷礼仪。
中央朝廷仁德深厚,天下人都期待着它的恩惠。
这才明白,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必定普照到边远之地。
归来后换上轻暖的皮袍,被邀请在延英阁接受赐宴。

注释

燕山:北方山脉,这里指代寒冷地区。
穷腊:寒冬腊月,冬季最冷的时候。
毡庐:用毛毡搭建的简易住所。
猎骑:打猎的骑兵。
秃发:指北方民族的习俗,剃去头发。
华言:汉语,中原的语言。
勤纳:恭敬地接纳。
阊阖:古代宫殿的门,这里指朝廷。
蛮夷:古代对边远地区或异族的称呼。
延英閤:皇宫中的殿堂,用于接见重要官员或使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祖择之学士北使》,描绘了祖择之作为使者出使燕山艰苦环境下的情景。诗中通过“燕山常苦寒”、“路长人马愁”、“冰生盘”、“酒冻榼”等细节,展现了北方冬季严寒和旅途艰辛。使者与当地民族交流的场景也体现了文化交融,“献鲜秃发驰,问译华言答”,显示出外交活动的友好与尊重。

“国礼何勤纳”表达了对祖择之尽职尽责、遵守礼仪的赞扬,而“中朝厚仁恩,四海望阊阖”则寄托了朝廷对边疆地区的关怀和天下大同的愿望。最后以“归来易轻裘,赐对延英閤”收尾,既写出使者归来的温暖,又暗示了朝廷的嘉奖,整首诗寓含了对使者出使成功的赞美和对国家大义的歌颂。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祖择之秘丞知海州

骥有千里足,不使千里驰。

人有抱长才,亦复不得施。

去去作守长,政化尚可为。

勿云海滨陋,岂无彼黔黎。

事举讼必简,安能忘酒卮。

水物错在俎,咸腥应自宜。

朐山日相对,亦莫厌其卑。

苍翠入画戟,浓淡若秀眉。

但向此中乐,用舍乃系时。

形式: 古风

送胡公疏之金陵

绿蒲作帆一百尺,波浪疾飞轻鸟翮。

瓜步山傍夜泊人,石头城边旧游客。

月如冰轮出海来,江波千里无物隔。

自古有恨洗不尽,于今万事何由白。

依稀可记鲍家诗,寂寞休寻江令宅。

杨花正飞鲚鱼多,良脍举酒谢河伯。

但令甘肥日饱腹,谁用麒麟刻青石。

去舸已快风亦便,宁同步兵哭车轭。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送胡武平

来见江南昏,使君咏汀蘋。

再看蘋叶老,汀畔送归人。

人归多慕恋,遗惠在兹民。

始时绕郊郭,水不通蹄轮。

公来作新塘,直抵吴松垠。

新塘建舆梁,济越脱辀仁。

言度新塘去,随迹如鱼鳞。

从今新塘树,便与蔽芾均。

我虽备僚属,笔舌敢妄陈。

因行录所美,愿与国风振。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送胡都官知潮州

自昔揭阳郡,刺史惟韩侯。

韩侯初来时,问吏泷水头。

到官谕鳄鱼,夜失风雨湫。

乃知抱正直,异类尚听谋。

潮虽处南粤,礼义无遐陬。

勿言古殊今,唯在政教修。

适闻豫章士,勇往登犀舟。

不畏恶溪恶,叠鼓齐歌讴。

远持天子命,水物当自囚。

更寻贤侯迹,书上揭阳楼。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