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续短歌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裴回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形式: 古风

翻译

长歌穿破衣裳,短歌唱断了白发。
秦王难以相见,日夜心中焦虑发热。
口渴就喝壶中的酒,饥饿时啃食山头的谷粒。
四月已近尾声,千里大地忽然一片翠绿。
夜晚山峰重叠,明亮的月亮落在山石底部。
我徘徊在石边寻找,月光映照出山峰之外。
无法与他共游,歌声未尽,两鬓已先斑白。

注释

长歌:长篇歌曲。
破衣襟:磨损的衣裳。
秦王:指秦始皇或代指权贵。
内热:内心焦虑发热。
壶中酒:随身携带的酒。
陇头粟:山头的谷物。
四月阑:四月将尽。
一时绿:瞬间变绿。
夜峰:夜晚的山峰。
石底:山石的底部。
裴回:徘徊。
高峰外:山峰之外。
不得:不能。
鬓先改:两鬓先变白。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长短不同的歌曲,表达了诗人对于秦王的渴望和内心的焦急。开篇“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两句,不仅是对音乐形式的描述,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变化。而“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权力的渴望和内心的焦躁。

接着,“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两句,通过对比极端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的困顿与无奈。这里的“渴饮壶中酒”和“饥拔陇头粟”,不仅是生存状态的写照,也隐喻着精神上的饥渴。

至于“凄凄四月阑,千里一时绿”则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色图。这里,“四月”作为季节的点睛之笔,勾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感氛围。而“千里一时绿”,则是对远方美好景致的向往。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两句中,诗人借助山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愁绪。这里的“夜峰何离离”不仅是对空间距离的描写,更是心灵深处的孤寂。而“明月落石底”,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光阴的变迁。

接下来的“裴回沿石寻,照出高峰外”两句,通过对比行动与景物,表现了诗人心中的不甘平庸。这里,“裴回沿石寻”,是对行动自如的描述;而“照出高峰外”,则是对精神追求的象征。

最后,“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与理想中的秦王同行的无奈,以及随着岁月流逝而改变容颜的哀愁。这里,“不得与之游”,是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歌成鬓先改”,则是时间流逝对人生影响的深刻描写。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权力、美好景致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无奈感。

收录诗词(245)

李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 字:长吉
  • 籍贯: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 生卒年: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相关古诗词

仙人

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

手持白鸾尾,夜扫南山云。

鹿饮寒涧下,鱼归清海滨。

当时汉武帝,书报桃花春。

形式: 古风

代崔家送客

行盖柳烟下,马蹄白翩翩。

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兰香神女庙

古春年年在,闲绿摇暖云。

松香飞晚华,柳渚含日昏。

沙砌落红满,石泉生水芹。

幽篁画新粉,蛾绿横晓门。

弱蕙不胜露,山秀愁空春。

舞佩剪鸾翼,帐带涂轻银。

兰桂吹浓香,菱藕长莘莘。

看雨逢瑶姬,乘船值江君。

吹箫饮酒醉,结绶金丝裙。

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锦鳞。

密发虚鬟飞,腻颊凝花匀。

团鬓分蛛巢,秾眉笼小唇。

弄蝶和轻妍,风光怯腰身。

深帏金鸭冷,奁镜幽凤尘。

踏雾乘风归,撼玉山上闻。

形式: 古风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