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夜作

三更欲眠灯挂壁,被冷何曾双脚直。

西风一夜枕边鸣,令我下床三叹息。

君莫悲秋且自悲,朱颜白发来相随。

天公造作悲欢事,要令百岁如狂痴。

达人大观无不可,岂合坐受天公欺。

我惭无处看明月,一掌荒庭秋草没。

去年忆上黄神山,笑看万里清光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韩驹所作的《八月十四日夜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的情景,感受到季节变换带来的悲凉与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在西风之夜,辗转反侧,思绪万千,不禁多次叹息。他劝慰自己不必过于悲伤,因为人生中的悲欢离合都是自然规律,终将随时间流转而变化。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三更欲眠灯挂壁,被冷何曾双脚直。” 开篇即以夜深人静、寒气逼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难以入眠,被子冰冷,双脚蜷缩,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不宁与苦闷。

“西风一夜枕边鸣,令我下床三叹息。” 西风呼啸,仿佛在耳边诉说着秋日的哀愁,诗人起身多次叹息,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君莫悲秋且自悲,朱颜白发来相随。” 诗人劝慰自己不要为秋天的萧瑟而悲伤,因为生命中的变化,如朱颜变白发,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

“天公造作悲欢事,要令百岁如狂痴。” 天公安排了人生的悲喜,让百年的人生如同痴狂一般,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化。

“达人大观无不可,岂合坐受天公欺。” 达观的人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不应轻易被命运摆布。

“我惭无处看明月,一掌荒庭秋草没。” 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在明亮的月光下找到心灵的慰藉,只能面对荒芜的庭院和秋草的凋零。

“去年忆上黄神山,笑看万里清光发。” 回忆起去年登高望远,欣赏满天清辉的景象,那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与当前的忧郁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面对人生变迁时的复杂心情。

收录诗词(421)

韩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学者称他陵阳先生。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字:子苍
  • 号:牟阳
  • 籍贯: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
  • 生卒年:1080~1135

相关古诗词

次韵张子文中秋夜月

平湖下明月,湛如奁湿银。

遥怜钟陵客,卧看繁台云。

我欲故山去,向来车已巾。

淹留属中秋,顾愁愁单身。

停杯问青天,谁驾此玉轮。

分光到蓬屋,殷勤月夫人。

张郎嗜读书,佔毕闻比邻。

胡为叹今夕,长歌击匏尊。

似君岂终穷,努力逢休辰。

他年和此唱,寄我东南垠。

形式: 古风

春二首(其一)

春风吹绿原头草,草色雨馀晴更好。

堂前帘静燕初忙,江上麦齐蚕欲老。

腐儒饱食欣自得,日长但酣春昼眠。

户屦无人足清绝,觉来幽响落山泉。

形式: 古风

春二首(其二)

东风著物犹未惊,忽听林间鹎鵊鸣。

濑水生波先泛泛,烧痕破暖渐青青。

农家且喜春耕足,未晓呼儿饭黄犊。

谁家跃马来探春,却笑澜翻啼布谷。

形式: 古风

秋风淅淅摇密竹,乍觉凉生洗炎溽。

豆田雨过麦毛肥,蘋渚风轻浪痕蹙。

田家社日试新篘,相过一饭百在忧。

却笑儒生真自苦,发如衰草不胜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