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诗僧从信

吴山翠如蓝,越水碧如铜。

山川吐奇秀,儒释俱争锋。

接迹有禅老,提纲古宗风。

其馀将诗律,岛可不足攻。

我久客尘土,虽穷诗未工。

要知笔砚废,似缺山水供。

上人三吴来,句法乃有从。

老潜已黄壤,弟子传清雄。

益复访云水,高情谢樊笼。

试草北山移,为我招琴聪。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赠诗僧从信》由宋代诗人苏过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诗僧从信的赞美与敬仰之情。诗中描绘了吴山的翠绿与越水的碧蓝,山川之间,儒释文化交融,禅老与诗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辉映。

首联“吴山翠如蓝,越水碧如铜”以生动的色彩对比,勾勒出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蓝与碧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净。接下来的“山川吐奇秀,儒释俱争锋”,则进一步点明了此地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儒学与佛教在此地并存,各展其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颔联“接迹有禅老,提纲古宗风”赞扬了那些在山中修行的老禅师们,他们传承着古老的佛法精髓,引领着后辈修行者。而“其余将诗律,岛可不足攻”则提到其他文人墨客,他们的诗歌创作虽各有特色,但与禅宗的深邃相比,或许显得不够深刻或难以触及其核心。

颈联“我久客尘土,虽穷诗未工。要知笔砚废,似缺山水供”表达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虽然努力写作,但总感力不从心,似乎缺少了自然山水的滋养。这既是对自身创作状态的反思,也是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尾联“上人三吴来,句法乃有从。老潜已黄壤,弟子传清雄。益复访云水,高情谢樊笼。试草北山移,为我招琴聪”则是对诗僧从信的直接赞美。从信的到来,仿佛为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诗歌风格与老潜大师相承,且弟子们也继承了其清雄之风。从信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远离世俗的樊笼,寻找心灵的归宿。诗人希望从信能帮助他创作出更多佳作,如同琴聪一般,激发灵感,提升技艺。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人物评价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诗僧从信的崇敬之情。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艺术与哲学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98)

苏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乡僧世鹏游嵩少

吾蜀士尚气,凭陵以相高。

傥无胜己友,便绝平生交。

诗书将吾军,道艺恃所操。

宁甘毙百战,讵肯挫一毫。

气俗未易改,波澜到方袍。

世鹏此其流,何止事风骚。

我观浮屠法,成佛须我曹。

荣枯寄梦幻,生死真鸿毛。

恨子太孤直,崭然出蓬蒿。

须防斤斧厄,且为声名逃。

空山人迹少,晏坐狐狸嗥。

三年再见子,庶其免风涛。

形式: 古风

访江令德脩置酒泛舟

微雨止复作,柴门蓬蒿积。

城隅得幽径,违淖洷蹑屐。

吾邑有君子,官居似禅寂。

惟闻弦歌声,不见愠喜色。

公庭绝笞箠,东阁乱书帙。

萧然拂尘榻,容我不速客。

清风扫烦溽,浅沼弄寒碧。

小饮起纵棹,荷翻珠的皪。

我本江湖人,久负云水役。

钓竿未入手,越吟同庄舄。

君行赋杕杜,我分安蓬荜。

他时剡溪船,永谢言游室。

形式: 古风

次韵曲水泛舟四首(其一)

节物自催迫,意闲欢有馀。

驾言二三子,往寻隐者居。

城隅有乔木,人言于公闾。

当时乞身归,买田将结庐。

悲哉丝竹地,今为狐兔墟。

野色映脩竹,清溪数游鱼。

惊风下木叶,策策纷填渠。

俯仰成今昔,叹此卜筑初。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次韵曲水泛舟四首(其二)

谪仙来人间,风流占名城。

时将琬琰句,自和钧天声。

好语一题拂,群趋耳争倾。

溶溶此溪水,似契高人情。

未许五湖去,聊为一舟横。

我意正浩渺,酒觞且徐行。

仍呼明月来,孤光与檐平。

邈焉想尘寰,万类方营营。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