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迁客二首(其二)

流人何处去,万里向江州。

孤驿瘴烟重,行人巴草秋。

上帆南去远,送雁北看愁。

遍问炎方客,无人得白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流放的人要到哪里去呢?路途遥远,直向万里之外的江州。
孤独的驿站笼罩在浓浓的瘴气中,路上的行人在秋日的巴草间踽踽独行。
扬起风帆向南方驶去,越来越远,望着北飞的大雁更添愁绪。
问遍了这炎热之地的所有旅客,却没有一个人能安然到老,头发不变白。

注释

流人:被流放的人。
何处去:去哪里。
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江州:古代地名,这里泛指远方的地区。
孤驿:孤独的驿站。
瘴烟: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之气,古人认为能致病。
行人:行走在路上的人,这里特指流放者。
巴草:泛指南方的草,巴为古国名,代指南方。
上帆:升起船帆,准备航行。
南去:向南方行进。
送雁:目送大雁飞向北方,雁常作为思乡的象征。
北看愁:向北眺望引发愁绪。
遍问:到处询问。
炎方:炎热的地方,这里指南方。
客:旅客,此指流落南方的人。
得白头:能够活到年老,头发变白,意指平安度过一生。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离愁、对远方亲友思念之情的诗。开篇"流人何处去,万里向江州",便已展现了诗人对远行者深切的关怀与不舍。"孤驿瘴烟重"描绘出边塞荒凉、烟尘滚滚的画面,通过环境之荒凉,反衬出行人心中的凄凉。而"行人巴草秋"则直接点明了季节和行人的孤独寂寞。"上帆南去远,送雁北看愁"中,上帆南行是对离别的无奈,而送雁北望则是对往事的留恋与不舍。

最后两句"遍问炎方客,无人得白头"更显出诗人对于那些未能圆满归来的游子深深的同情。"炎方客"指的是来自遥远南方的旅者,而"无人得白头"则意味着这些旅者大多数都未能平安返回,留下一份沉重的思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行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即人们对于离别与流离失所的无奈与哀愁。

收录诗词(70)

于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相关古诗词

送张司直入单于

若过并州北,谁人不忆家。

塞深无伴侣,路尽有平沙。

碛冷唯逢雁,天春不见花。

莫随征将意,垂老事轻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李明府归别业

寄家丹水边,归去种春田。

白发无知己,空山又一年。

鹿裘长酒气,茅屋有茶烟。

亦拟辞人世,何溪有瀑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宫人入道归山

十岁吹箫入汉宫,看修水殿种芙蓉。

自伤白发辞金屋,许著黄衣向玉峰。

解语老猿开晓户,学飞雏鹤落高松。

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唐大夫让节归山

年老功成乞罢兵,玉阶匍匐进双旌。

朱门鸳瓦为仙观,白领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