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明府归别业

寄家丹水边,归去种春田。

白发无知己,空山又一年。

鹿裘长酒气,茅屋有茶烟。

亦拟辞人世,何溪有瀑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在丹水岸边寄居家中,准备回去耕种春天的田地。
满头白发却无知心朋友,空旷的山中又度过一年。
身穿鹿皮衣浸染着酒香,茅草屋里飘出煮茶的轻烟。
也打算告别这尘世纷扰,哪里的溪边有瀑布清泉可供隐居呢?

注释

寄家:寄居的家庭住址。
丹水边:指代一个地方名,丹水河边。
归去:返回,回家。
种春田:在春天耕种田地。
白发:年老的象征,白头发。
知己:了解、理解自己的朋友。
空山:寂静无人的山林。
又一年:又一次度过了一整年的时间。
鹿裘:用鹿皮制成的衣服。
长酒气:充满酒的气味,可能指常饮酒或酿酒。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
茶烟:煮茶时升起的轻烟。
亦拟:也打算,计划。
辞人世:离开世俗社会,隐退。
何溪:哪一条溪流。
瀑泉:瀑布下的泉水,常指清幽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作品,题为《送李明府归别业》。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老年时期独自面对自然、感慨人生的情怀。

"寄家丹水边,归去种春田。" 这两句描绘出朋友将要离开的场景,诗人用“寄家”二字传达了友人在丹水边暂留的情形,而“归去”则表明友人的离别与诗人自己的寂寞。

"白发无知己,空山又一年。" 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因年老而感受到的孤独和时间的流逝。诗中提到“白发”,象征着时光的蹉跎以及人的衰老,而“无知己”则是对朋友离去后的悲哀,空山再次迎来新的一年的寂静。

"鹿裘长酒气,茅屋有茶烟。"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景象。“鹿裘”、“长酒气”表明诗人的隐逸生活,而“茅屋有茶烟”则是对这种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捕捉,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自在悠然的情趣。

"亦拟辞人世,何溪有瀑泉。" 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终结的一种预感和接受,以及他希望归隐山林,融入自然之中的愿望。“何溪”指的是某处幽静的溪流,而“有瀑泉”则是对那里的自然美景的描绘。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友人的别离、个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隐逸生活的平和,展现了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生命晚期时的深沉情感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70)

于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相关古诗词

送宫人入道归山

十岁吹箫入汉宫,看修水殿种芙蓉。

自伤白发辞金屋,许著黄衣向玉峰。

解语老猿开晓户,学飞雏鹤落高松。

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送唐大夫让节归山

年老功成乞罢兵,玉阶匍匐进双旌。

朱门鸳瓦为仙观,白领狐裘出帝城。

侍女休梳官样髻,蕃童新改道家名。

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哭王都护

老将明王识,临终拜上公。

告哀乡路远,助葬戍城空。

素幔朱门里,铭旌秋巷中。

史官如不滥,独传说英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哭刘夫子

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

痛心曾受业,追服恨无亲。

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

不知经乱后,奠祭有何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