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端阳》诗,由明代诗人张嗣纲所作,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景象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八座薰风习习凉”,开篇即以轻柔的春风,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预示着端午佳节的到来。接着,“俄惊佳节又端阳”,诗人巧妙地运用“俄”字,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突然降临,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家家虎艾悬门外,处处龙舟竞海旁。”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虎艾,象征驱邪避灾;而河畔或海边,龙舟竞渡的场景则充满了竞技与欢腾的气息。通过这些细节,诗人成功地勾勒出了端午节热闹非凡的节日气氛。
“击目自知同楚俗,夺标谁肯让珠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习俗的认同与自豪感。他不仅亲身参与了这些活动,还深刻理解并融入了楚地的风俗习惯。同时,诗人也以“夺标谁肯让珠江”一句,展现了对竞争精神的赞赏和对胜利的渴望。
最后,“汨罗此日风波起,千古忠魂恨正长。”诗人将视线转向历史,提到了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这一天,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不仅见证了屈原的壮烈之举,也成为了后人纪念这位伟大爱国者的永恒场所。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屈原忠诚与爱国精神的敬仰,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感慨。
综上所述,《端阳》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不仅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更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是一首富有文化深度和情感温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