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尼传

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

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

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

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

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著鞭。

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

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

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在世间常常忧虑,只因言语又牵扯不断。
谁能毫无欲望,像寒蝉一样只饮露水。
田野间满是饿死的人,山林中隐居者众多。
计划太迟,等到身陷困境才怨天尤人。
刘石之乱波及河洛,孝孙正向南方迁移。
没有一处遮蔽的住所,连一亩田地都没有。
连牛车都无法自保,只能让枯骨枕于路边。
你看董卓和曹操,他们的智慧预见了未来。
智谋有别,灾祸与幸福却紧密相连。
关中地区已是荒凉,江南又陷入战乱。
人生结局早已注定,赶紧筹钱买山隐居。

注释

忧:忧虑。
政:只。
营:欲望。
寒蝉:比喻清贫的人。
饿殍:饿死的人。
臞仙:形容瘦削的隐士。
身穷:身处困境。
刘石:指历史上的人物,此处泛指乱世。
河洛:黄河和洛水流域,代指中原地区。
孝孙:可能指逃避战乱的人。
董与葛:董卓和曹操,历史人物。
预著鞭:预先有所预见。
悬:对比鲜明,悬殊。
荆棘:比喻困难和险阻。
戎旃:军旗,代指战争。
料:预料,预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士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的困顿与无奈。开篇"处世常多忧,政坐口复牵"表达了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和政治局势时所感到的忧虑和束缚。接着"谁能百无营,饮露如寒蝉"则是对那些能够超脱尘世、无欲无求之人的一种向往,但这种境界在现实中难以企及。

"原野足饿殍,山泽漫臞仙"描绘了一种荒凉的自然景象,其中"饿殍"和"臞仙"都带有饥饿和贫困的意味,这可能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隐喻。"作计苦不早,身穷乃怨天"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过往未能及时筹划未来而感到痛苦,并因此陷入贫困之境,对天命产生埋怨。

"刘石扰河洛,孝孙方南迁"可能是对历史事件的某种暗示,而"庇无一区宅,耕无一亩田"则直接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困境,无处栖身,也无土地可耕。"牛车不自救,枯骸枕道边"形象地描绘了一种绝望和无力回天的状态。

"君看董与葛,见几预著鞭"可能是在提醒某人注意历史上的某些教训,而"智虑故不同,祸福仍相悬"则是对不同人群面对同一事件时所持态度和命运差异的反思。"关辅已荆棘,江淮复戎旃"可能是在描述边疆动乱的景象。

最后"吾生亦可料,速办买山钱"则是作者在表达一种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想要逃离现实困境、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复,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18)

王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阆州新井丰山镇慈光院殿柱有咸平三年寇莱公书海棠花绝句云喧风花杂满栏香尽日幽吟叹异常翻笑牡丹虚得地玉阶开落对君王近岁邑令刳取墨迹寘邑之厅柱今独石刻在

荒山古刹殿柱头,莱公题诗说羁游。

当时海棠不择地,有似野水横孤舟。

澶渊功成返黄屋,东府夜宴烧椽烛。

老向雷州著绿衫,蜀芳剪弃吴船覆。

一骥向来超万群,谁与九原呼相君。

天寒酒浅不供醉,卧看北风吹阵云。

形式: 古风

宿毗沙院诸友相送

出门风喧号,半道雨飘洒。

行役已堪厌,投宿小兰若。

葱笼林樾中,一径仅容马。

古屋数十椽,佛事走村社。

王赵两故人,清诗壁间写。

读遍已曛黑,尚有相送者。

见可逞雄辩,譊譊欲唇哆。

伯威弄长笛,哀音振原野。

子仁喜捷敏,德常号醇雅。

来共一夕寒,樽酒肯屡把。

明朝定西去,山路泥没踝。

此地当回首,想见烟苒惹。

平生受性僻,所至徒侣寡。

因诗记离忧,踟蹰孤灯下。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宿崇德祠下望青城诸山

昔年来就学,颇熟青城面。

虽无寻山分,犹喜旦暮见。

违去八寒暑,梦想无时休。

谁意俗士驾,复作山下游。

晚云蔽高峰,怅望久拄颊。

山灵岂猜我,未许相投接。

晨兴云散尽,秀色矗亭亭。

还如故人眼,不改旧时青。

愧非自由身,又复尘中去。

他日访麻姑,问讯山头路。

形式: 古风

得孙以诗邀立夫兄次明丈作看客

我生苦不谐,所向如登天。

老眼始见孙,便觉了世缘。

一阳谨初度,剥极宜复旋。

神气已秀发,玉虹照晴川。

家书或有托,似能守青编。

免翁费十牛,令渠受一廛。

使君与别驾,同是峨眉仙。

肯来摩其顶,飞盖相联翩。

丘也亲抱送,已输徐氏先。

游夏实高弟,庶几文学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