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隐匿于深山中的寺庙,环境清幽,充满自然之美的景象。首句“何事招提好”,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寺庙美好的赞叹。接着,“山深马可驱”一句,既点明了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深山之中,也暗示了前往此处的不易,但同时也强调了其隐秘与宁静的独特魅力。
“松巢低映帽,竹溜细通厨”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松树的枝条仿佛低垂下来,遮蔽着行人的帽子;而竹林中的溪流则悄悄地穿过厨房,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寺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霜栗千封户,云屏四画图”则是对寺庙建筑和装饰的描述。霜冻的栗子被封存在千户人家中,象征着寺庙的庄严与古老;而四周的云屏如同画卷一般,不仅增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寓意着寺庙的神秘与超凡脱俗。
最后,“冠巾如我用,白鹿起规模”两句,可能是在表达对寺庙生活方式或某种仪式的向往。这里的“冠巾”可能指的是僧侣的服饰,而“白鹿”则可能是寺庙中某种象征性的动物,或者是对某种纯洁、神圣之物的比喻。整体而言,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寺庙生活的一种理想化想象,以及对其中蕴含的宁静、和谐与超脱精神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展现了寺庙及其周围环境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