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茱萸共把玩,聚散复何愁。
秉烛重阳过,移樽片月留。我?同调侣,君醉异乡秋。
别后多诗兴,还登何处楼。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夜晚在吴希实隐居之所为友人饯行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情感。
首句“茱萸共把玩”,以茱萸这一传统节日元素开篇,暗示了聚会的季节和氛围。接着,“聚散复何愁”表达了对相聚与离别的淡然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情感境界。接下来,“秉烛重阳过,移樽片月留”两句,通过“秉烛”、“移樽”、“片月”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聚会的场景,烛光映照下,人们举杯畅饮,月色如水,增添了聚会的浪漫与温馨。
“我?同调侣,君醉异乡秋”两句,将情感聚焦于人物关系上,诗人与友人虽同处一室,但各自心中有着不同的思绪。一个“醉”字,既指友人的酒醉,也暗含了内心的沉醉与感慨。最后,“别后多诗兴,还登何处楼”则预示了分别之后,诗人将因这次聚会而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或许还会再次寻找某个地方的高楼,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时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重阳节聚会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友情、离别、相聚与孤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不详
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病馀秋思动,对月几吴吟。
江上多莼菜,山中有橘林。
感因为客久,情岂在交深。
安得共耕凿,相期松柏心。
南征秋转剧,不寐夜漫漫。
白发艰虞尽,沧洲去住难。
旌旗连夜暗,兵甲照江寒。
选将须臾事,谁能议筑坛。
沙漠动霜威,巡行久未归。
眼中求将略,意外得边机。
日落马南顾,天寒雕北飞。
莫令诸侠少,争猎向金微。
才罢江南战,凭高动越吟。
涛声翻日暮,兵气结秋阴。
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
世传修汉史,谁识二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