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尹商卿自信斋

虚灵一寸心,至远而至近。

真能位天地,信可为尧舜。

不以利欲熏,则为习俗焮。

怗怗弄文墨,若若誇绶印。

圣贤岂我辈,位育非吾分。

亦有识其然,责泉于九仞。

人言力不足,我谓知不尽。

商卿闻吾言,其信其不信。

形式: 古风

翻译

心灵纯净如一寸虚空,既遥远又亲近。
真能领悟天地之道,确实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
不受名利欲望所侵蚀,就不会被世俗之火焚烧。
静静地研习文字,却炫耀着官职和印绶。
圣贤并非我们这类人所能企及,我的地位和能力有限。
也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期待我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人们说我力量不够,我认为知识无穷无尽。
商卿听了我的话,他会相信还是会怀疑呢?

注释

虚灵:形容心灵空灵纯净。
至远而至近:既遥远又亲近,指精神上的深远和贴近。
位天地:领悟天地之道,比喻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
信:相信。
尧舜:古代贤明君主。
利欲:名利欲望。
习俗:世俗风气。
焮:焚烧,比喻受世俗影响。
怗怗:安静的样子。
若若:炫耀的样子。
誇绶印:夸耀官职和印绶。
圣贤:道德高尚的人。
位育:地位和培养。
吾分:我应有的份内之事。
识其然:明白这个道理。
责泉于九仞:期望极高,如同从九仞高的山取水。
力不足:力量不够。
知不尽:知识无穷。
商卿:虚构的人物,可能指某人。
不信:怀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所作的《题尹商卿自信斋》。诗中,诗人以虚灵之心为引,强调内心的纯净与远大抱负。他认为真正伟大的人能与天地同在,具备成为尧舜般的道德品质。然而,现实中有许多人被利欲所蒙蔽,沉溺于世俗的荣华,失去了真正的自我。诗人批评那些热衷于文墨和权势的人,认为他们与圣贤境界相去甚远,不适合追求高位厚禄。

诗人进一步指出,有些人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仍试图攀登高位,这就像试图从九仞高的山泉汲取水,显得力有未逮。他认为,真正的力量并非在于外在的能力,而在于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最后,诗人提出疑问,不知尹商卿听到这些话会如何理解,是深以为然还是半信半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展现了魏了翁独特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题东瓯王友直尚友堂

士恨生世晚,不为三代民。

谁知伊傅至孔孟,亦学古道嗤时人。

岂惟三代时,尧舜万古师。

犹云若稽古,不知古为谁。

气数有诎信,义理无终穷。

虽居尧舜地,常有一篑功。

嗟哉秦汉后,去圣益以久。

纵有间代英,仅为时儒首。

况于随世就功名,甚者谐俗攫宠荣。

此于圣门直蛙蠛,已谓斯世无与朋。

多知正多惧,不知转矜负。

亦云知矣恐未然,须验此心之权度。

有师舜文学周孔,有拟管乐明申韩。

亦有是商鞅,亦有趋异端。

若言气合即为善,是中更要分明看。

形式: 古风

题外舅提刑杨大夫墓

追思初摄大夫车,得助堂前见舅姑。

三十三年归梦枕,一生一死隔黄垆。

时危剩着人间我,境换遥怜向者吾。

伯也叔兮今已矣,誓偕仲季勉终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题沈氏书堂

吴兴沈声甫,示我书堂图。

枕松被脩竹,带江衿浮屠。

堂上新牙签,吞天禄石渠。

出受山水谒,入与圣贤俱。

儿辈纷华悦,子独文字娱。

是心傥无斁,已足光韩畬。

吾闻学者事,穷理以返初。

为人祇禽犊,钻纸成蠹鱼。

勉哉师友功,千载沈氏书。

形式: 古风

题剑门

江有瞿唐限,陆有双剑蹲。

如熊罴当道,如虎豹守阍。

屹然东北隅,奠此西南坤。

昔岁在单阏,白日尘沙昏。

人心不足倚,恃此两长垣。

舟车之出入,筦钥有司存。

衔舻下鱼复,委辔充剑门。

薮逋乃如此,天险何足言。

况于多蹊隧,不逮昔所闻。

烈烈张睢阳,英英颜平原。

古之善守国,人心以为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