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氏书堂

吴兴沈声甫,示我书堂图。

枕松被脩竹,带江衿浮屠。

堂上新牙签,吞天禄石渠。

出受山水谒,入与圣贤俱。

儿辈纷华悦,子独文字娱。

是心傥无斁,已足光韩畬。

吾闻学者事,穷理以返初。

为人祇禽犊,钻纸成蠹鱼。

勉哉师友功,千载沈氏书。

形式: 古风

翻译

吴兴的沈声甫,给我展示了他的书房图。
卧室枕着松树,床铺覆盖着修长的竹子,衣襟上绣有江景和佛塔。
书房里新添的书签,仿佛能吞没天地间的知识,如石渠之水源源不断。
出门是为了汲取山水的智慧,回来则与圣贤为伴。
孩子们对世俗繁华感到喜悦,你却独自沉醉于文字之中。
若能保持这种对学问的热爱,就足以光照沈家的门楣。
我听说求学之人,应穷究事物的道理,回归最初的本真。
人们只满足于像禽犊般获取知识,却在研读中变成蛀虫。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师友之道付出,让沈家的书香流传千载。

注释

沈声甫:人名,吴兴地区的学者。
书堂图:书房的布局图或描绘。
枕松被脩竹:以松竹装饰卧室。
浮屠:佛塔。
新牙签:新购置的书签。
吞天禄石渠:形容书籍丰富,如同石渠之水不断流淌。
山水:自然界的智慧象征。
圣贤:古代的道德典范。
文字娱:从阅读文字中得到乐趣。
斁:厌倦。
穷理: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
返初:回归初心或原点。
祇禽犊:比喻单纯地追求知识。
钻纸成蠹鱼:形容过度读书导致忽视实际,变得浅薄。
师友功:师长和朋友的教导和帮助。
沈氏书:指沈家世代积累的学问。

鉴赏

这首宋诗是魏了翁对沈声甫书堂的描绘和赞美。诗人首先赞赏书堂的环境,枕着松树,周围环绕着修竹,临近江边又有佛塔,显得清雅宁静。书堂内部设施豪华,藏书丰富,仿佛能吞吐天地知识,暗示其学识渊博。诗人称赞沈氏不仅接受山水之灵,还与圣贤为伴,显示出高尚的追求。

接着,诗人对比沈氏与儿辈的不同,沈氏专注于文字之乐,不为世俗繁华所动,这种对学问的执着令人敬佩。诗人鼓励沈氏保持这种对学术的热爱,认为这足以光照家族,传承千载。最后,诗人以学者应有的态度——穷究事物本质,回归本真,来勉励沈氏和师友们,强调读书人应如牛马般勤勉,即使钻研纸张也可能成为饱学之士。

整首诗通过描绘书堂景象和赞美主人的品性,表达了对学术追求的推崇和对沈氏的期许,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和学术精神。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题剑门

江有瞿唐限,陆有双剑蹲。

如熊罴当道,如虎豹守阍。

屹然东北隅,奠此西南坤。

昔岁在单阏,白日尘沙昏。

人心不足倚,恃此两长垣。

舟车之出入,筦钥有司存。

衔舻下鱼复,委辔充剑门。

薮逋乃如此,天险何足言。

况于多蹊隧,不逮昔所闻。

烈烈张睢阳,英英颜平原。

古之善守国,人心以为藩。

形式: 古风

题温泉

庐山一滴水,雕尽诗人肠。

道傍有温泉,恝然如遗忘。

浅夫既阁笔,知士亦括囊。

或云匪难知,水火互阴阳。

水根于天一,至阳所潜藏。

所以井生荧,亦有泉如汤。

吾尝谓或言,子语未精详。

水实含内景,火乃无寒光。

水将而不迎,火迎而不将。

君看月受日,又验坤含章。

吾言与邵语,或可补诗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题蔡氏丛桂堂

谁衔鹫峰种,托根蔡氏堂。

勿誇郤林枝,未说燕山芳。

君看湘江上,千载留晶光。

但当护根本,岁晚搴幽香。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