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彭希爽吴景传约游穆山

穆山祗在白云隈,擘石为门任去来。

两涧寒声通法席,数峰秋影散香台。

林藏僧梵含风远,岭隔山樵戴月回。

此地能令高兴别,中秋时近桂初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穆山的幽静与神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穆山祗在白云隈”,以“祗”字强调穆山的隐秘与高远,仿佛它只存在于云雾缭绕之中,暗示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接着,“擘石为门任去来”,生动描绘出穆山入口处的奇特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访客开辟的一条通道,既体现了山的险峻,又蕴含着一种自由与开放的精神。

“两涧寒声通法席,数峰秋影散香台”,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穆山的自然之美与宗教氛围。两涧之水潺潺流淌,似乎与法席上的诵经之声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而数峰秋影则映照在香台上,不仅增添了季节的色彩,也象征着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林藏僧梵含风远,岭隔山樵戴月回”,这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巧妙结合,展现出穆山生活的另一面。林间僧侣的梵音随风飘远,传递着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而山间的樵夫在月光下归来,象征着劳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是穆山独特魅力的体现。

最后,“此地能令高兴别,中秋时近桂初开”,诗人表达了对穆山的喜爱之情,并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刻——中秋时节,桂花初开,预示着丰收与喜悦的到来。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的转换,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穆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精神内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55)

何中(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舟中

竦立去帆波渺渺,深笼寒霭树稀稀。

象牙潭上风初急,龙雾洲前雪乱飞。

山掩孤钟分响到,沙明丛雁逐行归。

雕房炽炭行时令,阿那痴渔拥断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族弟元迪

老去逢人怯送行,弟兄分手若为情。

明时难使高才隐,为客当令远业成。

桂岭寒烟通郢树,逍遥夜雨入彭城。

明朝便自堪回首,不待秋风过雁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崔伯明诗卷

海底珊瑚不易收,俄然在手醒双眸。

娲皇炼石天无璺,织女机丝月共秋。

一草作花生自别,三年刻楮巧堪羞。

客窗灯影谁为伴,雨响空栏彻夜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由清江赤城观至宝塔寺暮归樟镇

自笑野人多野思,并村随处意閒閒。

赤城观里折丹桂,宝塔寺前迎晚山。

隔水归樵分路散,冲岚飞鸟认林还。

秪言十里街头近,不计黄昏便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