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诗十二首(其九)

苌弘谋周室,愤血死犹碧。

子胥殒吴门,江水为之逆。

精能动天地,忠不谕两国。

九鼎既西逝,姑苏亦东侧。

偷容习为俗,万世未遽易。

形势驱使然,生民岂恶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忠诚与正义的主题。诗人选取了苌弘和伍子胥两位历史上的忠臣形象,以他们的遭遇和结局,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赞美和对时局变迁的感慨。

首句“苌弘谋周室,愤血死犹碧”,描绘了苌弘为了周室的安危而献身的情景,即使在临终之际,他的鲜血仍保持着碧色,象征着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这种忠诚至死不渝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的道德力量。

接着,“子胥殒吴门,江水为之逆”描述了伍子胥在吴国的悲剧命运,他最终在吴门陨落,使得江水也为之倒流,以此来表达人们对这位忠诚勇士的深切哀悼和敬仰。伍子胥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和智慧,更体现了忠诚与正义的力量。

“精能动天地,忠不谕两国”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忠诚与正义的力量,它们能够撼动天地,影响国家的命运。这不仅是对苌弘和伍子胥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忠诚与正义普遍价值的肯定。

“九鼎既西逝,姑苏亦东侧”引用了历史典故,九鼎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稳定,当九鼎西移,意味着政权转移,吴国的象征——姑苏城也随之东倒。这一转折象征着时代的变化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反映了忠诚与正义在动荡时局中的脆弱性。

最后,“偷容习为俗,万世未遽易。形势驱使然,生民岂恶直”则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反思。在权力和利益的驱动下,忠诚与正义往往被忽视或扭曲,成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然而,尽管时代变迁,人们内心深处对于正直和忠诚的渴望并未改变。形势虽然可能迫使人们做出妥协,但生民之心始终向往着光明和公正。

整首诗通过历史故事的叙述,深刻揭示了忠诚、正义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些价值观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挑战。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当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呼吁。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咏古诗十二首(其十)

麒麟不可羁,安得书春秋。

凤凰云难致,孰使鸣岐周。

无田于甫田,岁月忽已遒。

如非行迈谋,自宜道路脩。

安知吹鸣律,燕谷成良畴。

不见托秋驾,昆墟亦能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咏古诗十二首(其十一)

通都天下衢,名化交百廛。

鸣鸡侧肩入,日暮掉臂还。

有生寄无穷,过若空中烟。

俯仰异去就,况乃多历年。

留侯独悟此,解组从列仙。

万户如脱屣,故为绝世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咏古诗十二首(其十二)

南山有樛木,葛蔂蔓其封。

上枝结纷菲,下枝散蒙茏。

下能使上好,上亦令下通。

宁知力不足,岁暮摧烈风。

苦成任两国,德孰与栋隆。

君苟以此始,又当以此终。

形式: 古风

读岘山诗寄献八舅龙图

道悠寄先觉,神契无近知。

彼美羊公意,今在岘山诗。

陵谷非一变,荣名独至兹。

当时偶然语,正与来者期。

慷慨激悲歌,崔嵬构丛祠。

怀哉千岁后,慰此江汉思。

公亦蹈前人,方为帝王师。

奋笔成不朽,何啻中亭碑。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