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林则徐为悼念已故宰相王文恪公所作。诗中表达了对王文恪公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时局艰难的感慨。
首联“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点明了王文恪公在政坛上长达二十年的深远影响,以及诗人面对当前时局的悲伤之情难以抑制。这里的“枢机”指的是关键职位或核心事务,“赞画”则是指策划和辅助决策,形象地描绘了王文恪公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颔联“艰屯谁是舟同济,献替其如突不黔”进一步表达了对时局艰难的忧虑。诗人以“舟同济”比喻国家在风浪中的航行,而“献替”则是指进谏与建议,暗示了在动荡时期,如何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同时,“突不黔”可能暗喻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
颈联“卫史遗言成永撼,晋卿祈死岂初心”是对王文恪公生前言行的追忆。这里“卫史遗言”可能是指他留下的历史言论或遗志,而“晋卿祈死”则可能是对他的某种期望或理想,表达出对王文恪公品格和志向的敬仰。
尾联“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云亡未易任”则表达了对王文恪公离去的惋惜之情。黄扉通常指宰相的官署,此处可能象征着国家的治理空缺。诗人感叹,在王文恪公离开后,国家的治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凸显了人才的稀缺和责任的重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情的笔触,展现了对一位杰出政治家的缅怀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