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其五十八)

彦国领元枢,坚辞格外赐。

一赐何足言,难沮格外事。

老臣于举动,往往见深意。

鼎足共承君,染指不自制。

椒房与左铛,相与徼恩惠。

患得已不忧,得之了不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中的第五十八首。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朝廷官员行为的深刻洞察和对权力运作的微妙理解。

首先,“彦国领元枢,坚辞格外赐。”这里的“彦国”指的是有才华的官员,“元枢”则是指朝廷的重要职位。诗人描绘了一位有才华的官员坚决拒绝额外的恩赐,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权力的清醒认识。

接着,“一赐何足言,难沮格外事。”这句话表明,即使是一次额外的恩赐也不足以改变这位官员的决心,他不会被额外的利益所动摇。这反映了他对原则的坚守和对个人利益的淡泊。

“老臣于举动,往往见深意。”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年长的官员,他们的每一个行动背后都蕴含着深思熟虑的考量,这可能是对政策的微调或是对权力平衡的维护。

“鼎足共承君,染指不自制。”这里使用了“鼎足”这一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三位或三位以上官员共同承担君主的信任和权力。然而,“染指不自制”则暗示了在权力面前,人们往往会失去自我控制,做出违背道德或原则的事情。

“椒房与左铛,相与徼恩惠。”“椒房”通常指的是后宫,而“左铛”可能是指一些特定的职位或角色。这两句话表达了宫廷内外的人们都在寻求恩惠和利益,这种现象在权力中心普遍存在。

最后,“患得已不忧,得之了不愧。”这句话总结了诗人对人性和权力关系的思考。即使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也不会感到忧虑或愧疚,这既是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坚持原则的官员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宫廷内外权力运作的深入观察,展现了王世贞对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7088)

王世贞(明)

成就

作品:《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

经历

明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为“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

  • 称谓:又号弇州山人
  • 字:元美
  • 号:凤洲
  •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 生卒年:1526年-1590年

相关古诗词

题阙(其五十九)

东昏逞屠僇,勋庸一朝尽。

赫赫萧兰陵,雍州义师振。

岂惟感家难,九有同兹愠。

奈何吴娃恋,竟媒彭城衅。

不闻夏殷灭,喜妲皆来嫔。

人纲既已乖,天道良可信。

更读巢刺编,令人发深恨。

形式: 古风

题阙(其六十)

武陵怙酒德,法兴寄腹心。

湘东肆豪猜,佃夫当喉襟。

名轻行既劣,俾制嗣君淫。

幸门既四辟,八座皆聋瘖。

片纸夕下来,晨即委刀砧。

物情虽云快,隐忧良亦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题阙(其六十一)

景倩实孝廉,精心事苫块。

虽详褚公譬,谁能使居位。

一朝遘国忧,扶携入趍卫。

宋栋垂欲倾,一木焉足赖。

父子同所归,怡然见先帝。

子野竖儒生,咄咄计成败。

形式: 古风

题阙(其六十二)

彦回秉清令,须髯矗如戟。

会之负挺劲,长身若立壁。

坚请天水社,力抗山阴逼。

生死在须臾,岂尽为名饰。

一念偶已非,滔天遂焉极。

赫赫两师尹,能无发深惜。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