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的一生漫无目的,这次出行就沿着溪边,放松缰绳,聆听溪水潺潺。
我这不成材的人害怕见到搜寻人才的利斧,疲惫的马儿渴望听到收兵的号角声。
细雨连绵时,茶园的农人满心欢喜,因为这是丰收的好时节,深山里的官员也清廉公正。
人间的歧路有多少,只有问问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他们对人生的道路或许有更多的理解。

注释

身世:指个人的经历和命运。
悠悠:形容时间长久或心情迷茫。
委辔:放松缰绳,让马自行行走。
散材:比喻无用之才或不被重用的人。
搜林斧:比喻选拔人才的严厉措施。
疲马:劳累的马。
茶户:种茶的农户。
乱山深处:偏远山区。
长官清:官员廉洁。
岐路:岔路口,比喻人生选择。
耦耕:两人并肩耕地,象征田园生活。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的诗,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道路多舛的深刻感悟。

"身世悠悠我此行"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心境,他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独自前行。接下来的"溪边委辔听溪声"则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画面,诗人放慢马匹,让它自由休息,同时自己也沉浸于溪水潺潺的声音之中。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两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的对照。"散材"指的是散落在森林中的树木碎片,而"畏见"则表达了一种敬畏之情,因为这些碎片可能会被搜集起来制成斧头;而疲惫的马匹听到了远处车轮的声音,感到一种安慰。

第三句"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则描绘了一个细雨绵绵的景象,茶农们对此感到欣喜,因为细雨能够滋润他们的茶园;而在这片杂乱的山中,有一位清廉的官员,这里隐含了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最后两句"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则是诗人的感慨和疑问。岐路意指人生道路的选择多样,而桑田则是一种荒废的土地,这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诗人通过询问那些耕耘于桑田之中的人,表达了对生命意义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探究。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细腻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宁静与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山村五绝(其一)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山村五绝(其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令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山村五绝(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山村五绝(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