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庙观赛神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汉朝的都尉曾征讨蛮族,如今他的英灵供奉在这座山上。
在那幽深的松柏树下,曲盖遮蔽,洞箫声在翠绿屏风间回荡着哀愁。
荆楚之地的巫师低声传递着神秘的话语,村野老人摇摇晃晃地起身,面带醉态。
日落时分,庙门外风起,人们踏着竹节伴着歌声归来。

注释

汉家:指汉朝。
都尉:古代官职,负责边疆防御。
血食:古人祭祀时用的牺牲,引申为对亡者的祭祀。
配:祭祀。
山:指祭祀场所,可能是墓地或纪念山。
曲盖:弯曲的伞盖,可能指庙宇或祠堂的屋顶。
幽深:深远而静谧。
苍桧:古老的桧树,常用于形容古朴的环境。
洞箫:竹制吹奏乐器,声音哀怨。
翠屏:绿色的屏风,可能描绘的是祠堂内的装饰。
荆巫:荆楚地区的巫师。
脉脉:含蓄而深情的样子。
神语:神秘或神圣的语言。
野老:乡村的老人。
娑娑:形容醉态摇摆。
日落:傍晚时分。
风生:风吹起。
庙门外:祠庙或寺庙的外面。
几人:几个人。
连蹋:连续踏步。
竹歌:以竹子敲击出的节奏伴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朴幽深的山寺风光,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深沉感悟。开篇即点明“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通过历史的回顾,揭示出这座山曾经见证过战争与鲜血,现如今却成了供奉神灵之地。诗人运用了“配”字,不仅表明历史事件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也隐含着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

接着,“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通过对山寺建筑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古老气息的空间。诗人用“曲”字形容屋檐,用“幽深”、“苍桧”等词汇渲染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而“洞箫愁绝翠屏间”则描绘了一幅悠扬的笛声在山寺之间回荡,增添了几分悲凉之意。

中间两句,“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通过对巫师祷告和乡村老者的描写,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诗人用“荆巫”指代古时的巫师,他们在山中传递神秘的语言;而“野老娑娑起醉颜”,则表达了乡村老者在大自然中享受酒的愉悦,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情怀。

结尾两句,“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微风轻拂,庙宇周围的宁静景象。诗中的“连蹋竹歌”可能指的是人们在竹林中穿行时所发出的声音,这些细碎的声音与远处传来的乐曲交织在一起,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的深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历史沉浮、人间疾苦的深思。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初至长安

左迁凡二纪,重见帝城春。

老大归朝客,平安出岭人。

每行经旧处,却想似前身。

不改南山色,其馀事事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别夔州官吏

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

青帐联延喧驿步,白头俯伛到江滨。

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

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吟白乐天哭崔儿二篇怆然寄赠

吟君苦调我沾缨,能使无情尽有情。

四望车中心未释,千秋亭下赋初成。

庭梧已有栖雏处,池鹤今无子和声。

从此期君比琼树,一枝吹折一枝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吴方之见示独酌小醉首篇乐天续有詶答皆含戏谑极至风流两篇之中并蒙见属辄呈滥吹益美来章

闲门共寂任张罗,静室同虚养太和。

尘世欢娱开意少,醉乡风景独游多。

散金疏傅寻常乐,枕曲刘生取次歌。

计会雪中争挈榼,鹿裘鹤氅递相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