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人梦游西山

故人畴昔隐西峰,野寺幽房一径通。

无复老僧谈旧事,空馀修竹满清风。

梦中寻胜忘南北,句里论心岂异同。

我欲壁间题唱和,他年留得诧南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昔日的老友曾隐居西峰,一条小路通向那座偏僻山寺。
不再有老僧讲述过往的故事,只有清风与修竹陪伴左右。
在梦中寻找美景,不分东西,诗中的心意相通是否相同。
我想要在墙上题写唱和之诗,希望将来能让南公惊讶。

注释

故人:老朋友。
畴昔:昔日。
隐:隐居。
西峰:西边的山峰。
野寺:野外的寺庙。
幽房:僻静的房间。
无复:不再有。
老僧:老和尚。
谈旧事:讲述过去的事情。
空馀:只剩下。
修竹:高大的竹子。
清风:清凉的风。
梦中:在梦中。
寻胜:寻找美景。
忘南北:不分东西。
句里论心:诗中交流心意。
岂异同:是否相同。
我欲:我想要。
壁间:墙壁上。
题唱和:题写唱和的诗。
他年:将来。
诧南公:让南公惊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栻的作品,名为《和友人梦游西山》。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

“故人畴昔隐西峰,野寺幽房一径通。”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朋友隐居于西山之中的情景。"故人"指的是旧友,而"畴昔"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深刻。这里的“隐”字暗示着一种选择性的隐退,可能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平静或精神上的自我实现。而"野寺幽房一径通"则勾勒出了一条通往山中寺庙的小路,给人以宁静和安详之感。

“无复老僧谈旧事,空馀修竹满清风。”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已经不再,而现在只剩下老僧独自一人在空旷的竹林中与清风为伴。"无复"意味着不再有,而"老僧谈旧事"则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但这种怀旧情绪已然消散,转而留下了空旷和寂静的氛围。

“梦中寻胜忘南北,句里论心岂异同。” 这两句诗中的"梦中寻胜"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追求,而"忘南北"则暗示着对世俗界限的摆脱。"句里论心"可能是指通过文学创作来探讨和表达内心世界,"岂异同"则是在询问这种精神追求是否与他人不同。

“我欲壁间题唱和,他年留得诧南公。” 最后两句诗中,“我欲壁间题唱和”表达了作者想要在墙上题写和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年留得诧南公"可能是指希望将这份精神追求传承下去,给未来的岁月留下痕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时间流逝以及个人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和正父游榕溪韵

隔岸高低露碧山,眼明便作故园看。

直从榕影度轻舫,更傍溪光抚曲栏。

鸿雁来希空怅望,梅花开早未初寒。

喜君万里同情话,明月清风足佐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和石通判酌白鹤泉

谈天终日口澜翻,来乞清甘醒舌根。

满座松声闻金石,微澜鹤影漾瑶琨。

淡中知味谁三咽,妙处相期岂一樽。

有本自应来不竭,滥觞端可验龙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和宇文正甫探梅

天与孤清迥莫邻,祇应空谷伴幽人。

千林扫迹愁无那,一点横梢眼便亲。

顾影莫惊身易老,哦诗尚觉句能新。

几多生意冰霜里,说与夭桃自在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张晋彦游岳麓

斋舫凌烟浦,云屏入画图。

日烘花炫昼,风定水明湖。

布谷催春种,提壶劝客沽。

湘中无限景,赋咏继三都。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