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变文(其六)

昭君昨夜子时亡,突厥今朝发使忙。

三边走马传胡命,万里飞书奏汉王。

单于是日亲临哭,莫舍须臾守看丧。

解剑脱除天子服,披头还著庶人裳。

衙官坐位刀剺面,九姓行哀截耳珰。

□□□□□□□,架上罗衣不重香。

可惜未央宫里女,嫁来胡地碎红妆。

首领尽如云雨集,异口皆言斗战场。

寒风入帐声犹苦,晓日临行哭未央。

昔日同眠夜即短,如今独寝觉天长。

何期远远离京兆,不忆冥冥卧朔方。

早知死若埋沙里,悔不教君还帝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王昭君逝世后的一系列场景,充满了悲壮与哀伤的氛围。从突厥使者急忙派遣,到三边走马传报胡人的噩耗,再到万里飞书向汉王报告,昭君的去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哀悼。

诗中描述了单于亲自前来吊唁,对昭君的丧事给予了极高的重视,甚至在她去世后仍不舍离去,守丧期间,单于解下天子的佩剑,脱去华丽的服饰,换上了普通人的装扮,以示对昭君的尊重和哀悼。衙官们在她的遗体前进行仪式,九姓之人哀悼,甚至有人割下耳珰以表哀痛。

昭君的衣物不再散发出往日的香气,她的美丽如同云雨般消散,人们异口同声地谈论着战场上的战斗。寒风吹过帐幕,似乎带着哀伤的声音,清晨的阳光照耀在昭君的遗体上,却无法驱散周围的悲伤。昔日同眠的夜晚显得格外短暂,而如今的孤独长夜则显得格外漫长。

诗中表达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她从繁华宫廷到遥远异域生活的转变的感慨。最后,诗人反思如果昭君知道自己会如此死去,是否会后悔没有回到汉地,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收录诗词(247)

佚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王昭君变文(其七)

诗书既许礼缘情,今古相传莫不情。

汉家虽道生离重,蕃率犹□死葬轻。

单于是日亲临送,部落皆来引仗行。

赌走熊罴千里马,争来竞逞五军兵。

牛羊队队生埋圹,仕女纷纷耸入坑。

地上筑坟犹未了,泉下惟闻叫哭声。

蕃家法用将为重,汉国如何辄肯行。

若道可汗倾国葬,焉知死者绝妨生。

黄金白玉连车载,宝物明珠尽库倾。

昔有秦王合国葬,挍料昭君亦未平。

坟高数尺号青冢,还道军人为立名。

只今葬在黄河北,西南望见受降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王昭君变文(其八)

明明汉使达边隅,凛凛蕃王出帐趋。

大汉称尊成命重,高声读敕吊单于。

昨咸来表知其向,今叹明妃奄逝殂?

故使教臣来吊祭,远道兼问有所须。

此间虽则人行义,彼处多应礼不殊。

附马赐其千匹綵,公主仍留十斛珠。

虽然与朕山河隔,每每怜卿岁月孤。

秋末既能安葬了,春间暂请赴京都。

单于受吊复含渧,汉使闻言悉以悲。

丘山义重恩难舍,江海虽深不可齐。

一从归汉别连北,万里长怀霸岸西。

闲时静坐观羊马,闷即徐行悦鼓鼙。

嗟呼数月连非祸,谁为今冬急解奚?

乍可阵头失却马,那堪向老更亡妻!

灵仪好日须安历,葬事临时不敢稽。

莫怪帐前无埽土,直为渧多旋作泥。

形式: 古风

惠山复古迹诗以美之

惠山绝胜称二泉,清流万古常涓涓。

灵源东注蓉湖去,余浸犹滋数顷田。

赞皇豪举置水递,竟陵逸致茶经传。

古今题咏何颓沓,三吴仰汲人摩肩。

一朝窜逸入深谷,幽人触目俱哗然。

流觞遗事几堙没,陵谷崇朝已变迁。

金莲纷纷委尘土,玄猿夜哭龙山颠。

藉有志人探往迹,穷源酾派宛如前。

流金漱玉无停息,浮云漾月生清涟。

林麓犹然散紫翠,山光依旧含苍烟。

物情通塞犹如此,抚景濡笔作短编。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偕冯芝亭郑南圃东庵纳凉即景口占二首(其一)

散步小桥东,云山四望通。

扁舟何处泊,帆卷一溪风。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