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其二)中秋欲雨还晴,惠力寺江月亭用东坡先生韵示诸禅老,寄徐师川枢密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

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

独立沧浪忘却归,不觉霜华冷。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翻译

雨势带着风回旋,月光映照着寂静的天空。
我的心境如同秋天的天空般清澈,万物的影子显得庄重森然。
何处传来一声钟声,让我深深反思。
独自站在沧浪水边,忘记了回家的路,不觉寒霜已侵袭。

注释

雨意:雨势。
挟:带着。
风:风。
回:回旋。
月色:月光。
兼:同时。
天静:寂静的天空。
心:心境。
秋空:秋天的天空。
一样清:同样清澈。
万象:万物。
森:庄重。
如影:像影子一样。
一声钟:一声钟声。
令:让。
发深省:深深反思。
独立:独自站立。
沧浪:沧浪水边。
忘却归:忘记回家。
霜华:寒霜。
冷:冷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向子谨的作品,名为《卜算子·其二》。诗中的意境淡远,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雨意挟风回,月色兼天静。" 这两句描绘了一场秋雨过后,风止雨歇,夜空清朗的景象。这里的“雨意”指的是雨后的氛围,而非雨水本身,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捕捉和感悟。

"心与秋空一样清,万象森如影。" 这两句则是由上文景物引发的心灵状态。诗人将自己的心境比作清澈的秋空,而万象(万事万物)则如同影子一般,既有形又无质,这里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达观的禅意。

"何处一声钟,令我发深省。" 这句是转折点,从自然景物引出内心世界的沉思。这“一声钟”可能来源于惠力寺中的暮鼓晨钟,它唤醒了诗人的深层思考。

"独立沧浪忘却归," 这里,“沧浪”指的是江水,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江边亭子中,独自沉浸于自然之美,与世俗隔绝,不再挂念归途的境界。

最后一句“不觉霜华冷。”则是进一步描绘这个状态,霜华即秋夜的寒冷,但诗人已然忘却,因而也就不觉其冷,这既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时节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禅意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78)

向子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字:伯恭
  • 号:芗林居士
  • 籍贯:临江(今江西清江县)
  • 生卒年:yīn)(1085-1152

相关古诗词

卜算子.督战淝水,再用前韵第三首示青草堂(其四)

胶胶扰扰中,本体元来静。

一段澄明绝点埃,世事如泡影。

歇即是菩提,此语须三省。

古道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卜算子.复自和赋第四首(其五)

千古一灵根,本妙元明静。

道个如如已是差,莫认风番影。

枯木夜堂深,默坐时观省。

月落乌鸡出户飞,万里关河冷。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卜算子(其三)

时菊碎榛丛,地僻柴门静。

谁道村中好客稀,明月和清影。

天地一蘧庐,梦事慵思省。

若个知余懒是真,心已如灰冷。

形式: 词牌: 卜算子

三字令

春尽日,雨馀时。红蔌蔌,绿漪漪。花满地,水平池。

烟光里,云影上,画船移。纹鸳并,白鸥飞。

歌韵响,酒行迟。将我意,入新诗。

春欲去,留且住,莫教归。

形式: 词牌: 三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