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以哀婉之情,悼念周老师之逝。开篇“万里南归路,柔条一夕衰”以“万里”与“一夕”的强烈对比,凸显了生命的脆弱与离别的残酷。接着“阴风生宰树,磷火照孤帷”,通过阴冷的风、孤寂的帷帐以及象征死亡的磷火,营造出一种凄凉、幽暗的氛围,形象地描绘了周老师的离去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变化。
“不尽羊昙泪,无穷宋玉悲”引用典故,将哀痛之情推向深处。羊昙是晋代名士,闻知好友谢安去世后,悲痛欲绝;宋玉则以《九辩》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这两句诗借用了这两个故事,表达了对周老师的无尽哀思和深切怀念。
最后,“所嗟梁木坏,何止哭吾私”点明主题,感叹周老师的逝世不仅是一己之痛,更是社会的一大损失。“梁木坏”比喻人才的陨落,此处既是对周老师才华与品德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社会失去一位杰出人物的惋惜。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周老师逝世的哀悼,表达了对逝者贡献与价值的深刻认识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