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子通

谢庭兰玉旧闻名,早岁风流接二兄。

白璧无瑕尊士望,青云有路蔼乡评。

箪瓢弗改真天乐,簪绂相高半学生。

授馆不为经宿去,知心黄宪异袁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此诗《告别子通》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通过对友人的赞誉与离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深厚的情谊与对友人品格的敬仰。

首联“谢庭兰玉旧闻名,早岁风流接二兄”,开篇即以“谢庭兰玉”比喻友人,赞美其才华出众,自少年时期便与两位兄长一同享有风流才情的美誉。这里运用了典故,谢庭兰玉原指谢安家族的文采斐然,此处借以形容友人及其家族的文采与名声。

颔联“白璧无瑕尊士望,青云有路蔼乡评”,进一步赞扬友人品德高尚,如同白璧无瑕,备受尊敬与仰慕。同时,也暗示友人前程似锦,未来有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得到乡里的一致好评。

颈联“箪瓢弗改真天乐,簪绂相高半学生”,通过对比友人生活的简朴与内心的满足,以及他作为老师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表达了对友人淡泊名利、注重精神追求的生活态度的赞赏。这里的“箪瓢”指的是简陋的饮食,“簪绂”则代表官职与荣誉,通过对比,突出了友人内心的快乐与满足。

尾联“授馆不为经宿去,知心黄宪异袁闳”,点明了友人即将离别,前往他处授馆(教授学生)的情景。这里引用了黄宪和袁闳的典故,黄宪以其知人善任而著称,袁闳则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借此表达对友人才能与品德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祝福,希望友人能像黄宪一样识人,像袁闳一样学识渊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典故,深情地描绘了对友人的赞美与离别的感慨,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友人品格的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和储子椿竹(其一)

何物能令意洒然,阴森常对出檐竿。

排枪立戟谁为况,招月吟风好细看。

几度惊回窗下梦,新来添得雨中寒。

伤心不见东坡老,纵有鹅溪下笔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和储子椿竹(其二)

楚楚相亲岂偶然,依依随处自成竿。

固应表见风尘外,莫作寻常草木看。

好事借名真有谓,多言虽巧不能寒。

相思乍可食无肉,一日无君恰似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和子椿七夕

何用封侯曲似钩,且将肤寸等岑楼。

佳时未用倾河鼓,爽气先期胜蓐收。

月影正迷千古恨,雨声还助五更愁。

王孙赏咏元无敌,又见诗中第一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兰皋

万绿交阴别有天,舣舟重到尚依然。

回头白发三千丈,倒指青编二十年。

赏咏未论台阁旧,维持今见子孙贤。

何当□□披陈迹,再把重衾托醉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