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实春游图

先生读书不闭户,坐阅鸿濛窥太古。

衣冠潇洒武前修,礼乐从容出东鲁。

文章光焰驾李杜,李杜后来称独步。

谈辩风生四座春,胸中别有天台赋。

相逢抵掌不露机,却说少年骑马时。

春光淡沱随所之,好山好山多赋诗。

转首东风吹马耳,犹记松阴调绿绮。

杖藜不惮步行迟,孰谓画图无乃是?

我生山野无所谋,白日灌园夜饭牛。

安得先生与之游,买酒共上黄鹤楼。

形式: 古风

翻译

先生读书从不关门,坐着阅读探索远古的奥秘。
他的衣着举止像古代的儒雅君子,礼仪音乐从容自若,源自东方鲁地。
他的文章才华超越李白杜甫,后辈难以企及,被誉为独一无二。
他谈论起来充满生动的智慧,如春风拂过四座,心中藏着天台山般的壮丽诗篇。
相遇时坦诚相见,不隐藏心机,说起年轻时骑马的往事。
春天的景色随意欣赏,美景激发了他的诗兴,好山好水总被他写入诗篇。
转眼间,东风吹过耳边,他还记得松荫下弹奏绿绮琴的情景。
即使手持藜杖,也不怕步行缓慢,谁能说生活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呢?
我生长在山野,没有大志,白天耕田,夜晚喂牛。
如何能与先生结伴游历,一起买酒登上黄鹤楼呢?

注释

先生:指代学者或文人。
鸿濛:宇宙初始、远古。
衣冠:古代士人的服饰。
潇洒:儒雅不拘。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
从容:镇定自若。
文章:指文学作品。
独步:独一无二。
谈辩:交谈辩论。
风生:生动活泼。
杖藜:手杖。
步行迟:步履缓慢。
画图:生活的画面。
无乃:难道不是。
山野:乡村野外。
谋:大志向。
黄鹤楼:武汉著名景点,常用于寄托怀旧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为孙元实的春游图所作,通过对孙元实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洒脱不羁的学者风范和深厚的文学才华。首句“先生读书不闭户”,刻画了他开卷有益、自由自在的形象。接着,“坐阅鸿濛窥太古”暗示其学识渊博,能洞察历史深处。孙元实衣冠潇洒,举止儒雅,如同古代贤人,他的学问和修养超越了李白、杜甫。

“文章光焰驾李杜”高度赞扬了他的文学成就,认为他在后世独步文坛。在社交场合,他谈吐风生,犹如春风拂面,引人入胜。他还富有诗意,胸藏《天台赋》般的壮志豪情。在回忆少年时光时,他坦诚直率,不隐藏过去。

画面中的孙元实骑马赏春,随性而行,对美景的热爱溢于言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即使在春风中策马而过,他对音乐的热爱依然不减,记得松阴下弹奏绿绮琴的场景。他步行欣赏自然,不畏路遥,这正是画家笔下的生动画面。

诗人羡慕孙元实的生活态度,自己则身处山野,务农为生,希望能有机会与他一同游历,把酒言欢,登楼远眺。整首诗通过赞美孙元实的才情与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渴望。

收录诗词(712)

王冕(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有感

江南古客无寸田,半尺破研输租钱。

好山好水难夤缘,荃房日薄蒙荒烟。

囊中科斗二百年,大经大法垂幽玄。

他人不知我自怜,落花春暮啼杜鹃。

杜鹃啼苦山竹裂,锦官宫殿烟霏灭。

人间百鸟无处栖,青蝇贝锦成行列。

北望茫茫莎草黄,葱河五月天雨霜。

岐阳不见真凤凰,山鸡野鹜争文章。

江南估客苦无计,却向水中搴薜荔。

沙鸥梦老蘋雨残,湿云不动天如醉。

回观蓬莱十二楼,我曾读书楼上头。

楼前平碧千顷秋,白露暗洗芙蓉愁。

岁寒归来有谁在,青松是兄梅是弟。

山中巢许不可寻,却对老嵇餐石髓。

形式: 古风

有感

春风花开洛阳县,此处与子初相见。

乱离相去五十秋,我鬓星星子皱面。

莫言今日重凄凉,且说当年与华宴。

细腰皓齿供奉欢,金鼎玉盘羞美馔。

尊前贵客觅大书,左右从官催进绢。

一时豪放无检束,人立下风争健羡。

而今此兴竟萧条,但长见江净如练。

寒烟蓑草蓬莱宫,冷月凄风广寒殿。

唤鹰羌郎声似雷,骑马小儿眼如电。

总造无知痴呆子,也逞虚威拈弓箭。

老儒有识何以为?空指云山论文献。

君不闻一从赵高作丞相,吾道凋零如袜线。

形式: 古风

有感

江南有古客,布衣狂而愚。

区区许何为,窃比莘野夫。

养素体良贵,顺适无觊觎。

宵旰觌黎民,戢戢愁釜鱼。

去古岁已迈,视今时已虚。

岂无圣贤心,坐看尔辈痡。

方来上下交,一以利所趋。

开心论道义,众口寻胡卢。

断断君子行,荡荡成疏迂。

尚志何栖栖,忍为尘土污?

箪瓢陋巷中,其乐颇自如。

不虑贫贱苦,且喜父母俱。

寒至十月交,雨雪已载涂。

念彼远戍卒,羡此山泽臞。

虽无五鼎味,那有三族诛?

吁嗟路旁人,何如赋归欤?

形式: 古风

有感吟

昨宵风雨多,新愁乱无数。

洛阳城西富贵家,旧时台榭今何处?

枯藤古树栖老乌,败垣荒草藏狐兔。

好花不见春风开,落花尽逐春风去。游子意何如?

荡子情何诉?但见金谷流,映带邮亭路。

三月四月杜鹃啼,往来客旅心凄迷。

落日淡,孤云低。

不如买取数斗酒,浩饮长歌高拍手。

一醉之后吾何有?世事纷纷付刍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