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名为《病起》。诗中描绘了病愈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感慨,以自然界的更迭映射人生的无常。
首句“青青园中树,郁郁墙根草”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树木青翠,草丛茂盛,展现了大自然的活力与和谐。接着,“灼灼篱间花,霜前并妍好”则将视角转向篱笆间的花朵,即使在霜降之前,这些花朵也绽放着美丽,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绚烂。
然而,随着诗人病情的恢复,他发现“我行忽抱病,两月迹如扫”,两个月的时间仿佛被扫帚扫过,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经历的短暂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感慨。
“今日下庭除,树衰草亦稿”描述了诗人病愈后所见的庭院景象,树木枯萎,草地干枯,与之前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界的无常变化。
最后,“篱菊云耐寒,亦复不自保”通过篱笆边的菊花,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脆弱性共存的现实。菊花虽能抵御严寒,但同样无法避免凋零的命运。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深刻反思。
“嗟嗟物皆然,人生得无老”表达了诗人对万物皆有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终将老去的无奈与接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引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