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翻译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注释

檾: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麨: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中的片段,描绘了一幅乡村夏日劳动与丰收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麻叶层层苘叶光",展现了麻和苘草叶片的繁茂,透露出村庄的宁静与生机。"谁家煮茧一村香"则通过袅袅升腾的煮茧香气,暗示了蚕丝业的繁忙和乡亲们的辛勤。

"隔篱娇语络丝娘"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缫丝妇人的声音比作娇媚的鸟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她们在篱笆间忙碌的场景。接下来,诗人通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描绘了一位老者手持藜杖,步履蹒跚,眼神朦胧,正在捣碎麦粒以充饥的画面,流露出对生活的艰辛和对食物的渴望。

最后,以"问言豆叶几时黄"收尾,诗人以询问豆叶何时转黄,暗寓农事的期待和对丰收的期盼,表达了对自然节奏和农耕生活的深深理解。整体来看,这首诗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农村的风俗人情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半依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

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送颜复梁吉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形式: 词牌: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