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二首(其二)

涉海必假舟航,登山当寻蹊径。

每叹修身错路,譬如饮药加病。

逢人须是问津,有心未免击磬。

况遇先觉先知,早明不垢不净。

七情涣若冰雪,一性湛然渊静。

虚无体道合真,恬淡乐天知命。

外之寇贼消亡,内焉邦家昌盛。

初守一以处和,乃无事而生定。

教不倦称乎仁,德分人谓之圣。

故玉非琢不成,惟木从绳而正。

要明师指药物,藉元神为本柄。

大道多歧亡羊,至人用心若镜。

何妨常善救物,免使大惑易性。

门庭既已趣入,根株亦须穷竟。

直至出死超生,方知聋者善听。

形式: 六言诗

翻译

航海必然需要船只,登山应当寻找路径。
常常感叹修身之路走错了,就像服药反而加重病情。
遇到人就要询问方向,即使有心,也难免会有困惑。
更何况遇到先知先觉的人,能早早明白不清不洁的道理。
七情六欲如冰雪般清澈,本性深沉宁静如深渊。
空灵无形符合大道真理,恬静淡泊顺应天命。
对外消除贼患,对内国家繁荣昌盛。
最初坚守一个原则以求和谐,就能在生活中获得安定。
教育不懈称为仁者,品德卓越被称作圣人。
所以玉石不经雕琢不会成形,树木需按绳墨才能端正。
寻求明师指导,依靠元神作为根本。
大道众多分支让人迷失,智者的心如明镜。
不妨常行善举救助他人,以免迷惑改变本性。
入门后深入探究,直到生死转化。
只有聋者才能真正倾听,这在理解上是深刻的教训。

注释

舟航:船只。
蹊径:路径。
修身:修养品德。
错路:错误的道路。
问津:询问道路。
击磬:比喻困惑不解。
先觉先知:先知先觉的人。
不垢不净:清白无暇。
七情:喜怒哀乐。
一性:本性。
恬淡:平静淡泊。
知命:顺应天命。
寇贼:贼患。
邦家:国家。
初守一:最初坚守。
处和:保持和谐。
教不倦:教育不懈。
仁:仁爱。
圣:圣人。
琢:雕琢。
元神:精神本质。
本柄:根本。
歧亡羊:歧路使人迷失。
用心若镜:心如明镜。
善救物:行善救助。
大惑易性:大迷惑改变本性。
趣入:进入。
穷竟:深入探究。
出死超生:生死转化。
善听:真正倾听。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印的《再和二首(其二)》,主要阐述了修行求道的道理。诗人以涉海登山为喻,强调寻求正确的道路和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身若误入歧途,犹如饮药加病,因此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向他人请教,保持清醒的心智。找到先知先觉的导师,能帮助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去除杂念,达到心境如冰雪般清澈,如深渊般宁静。

诗人倡导虚无恬淡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兼修,使社会安宁,国家繁荣。他主张从简单的原则出发,保持和谐与定力,通过教育传播仁爱,品德高尚的人被称为圣人。他还提到学习的过程需要明师指导,借助内在精神力量作为根本。

最后,诗人强调修道如同在复杂的大道中寻找迷失的羊,需要智慧如同明镜,常常行善以避免迷失本性。修行者应深入探究,直至生死转化,才能真正领悟到听觉上的障碍也能通过修行得以超越。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宋代理学的修养之道。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再和二首(其一)

鱼跳须过龙门,虎骤不从兔径。

上士闻道勤行,岂以难能为病。

固守满堂之珍,肯使如瓶之罄。

对境一念不萌,应缘六根皆净。

刚克本自沉潜,动直先由专静。

达理必明其权,尽性以至于命。

鼎中水腾火降,炉内阴衰阳盛。

神功妙合虚无,天光潜发泰定。

岂惟出尘离俗,便可超凡入圣。

自怜末学多方,未得大中至正。

莫知斡运帝车,宁解执持坤柄。

丹经苦阅残编,素发羞看明镜。

要求直截真机,速了圆明正性。

何妨万两金成,已是一生事竟。

至言今许发蒙,三沐三薰谛听。

形式: 六言诗

和曾端伯安抚劝道歌

保形保生保命,戒色戒酒戒茶。

夜气若要长在,晚食尤宜减些。

养心莫如寡欲,存诚唯是闲邪。

辨得天清地浊,吞取日精月华。

寒灰便是发焰,枯根立可生芽。

学者舍本逐末,病眼执著空花。

罔穷圣道一辙,徒诵丹书五车。

正似鍊和金矿,何殊嚼蔗吞查。

不知达人到此,元始浩劫为家。

燕坐能事毕矣,行遍海角天涯。

鉴明不受微垢,玉洁靡见纤瑕。

视轩冕如桎梏,弃财宝若泥沙。

曲江一轮秋桂,岂容雾掩云遮。

盘旋火龙水虎,和合阴汞阳砂。

真身自然腾化,驾凤高凌紫霞。

哀哉傍门小法,作用千种参差。

个个辛苦无成,白首空自悲嗟。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

和曾端伯安抚养生歌

大道靡涉多歧,迷涂争求捷径。

采御未免摇精,道引止能祛病。

服食一藏偏强,烧炼千金或罄。

纷纷小法小功,往往匪清匪净。

那知反照内观,专在致虚守静。

况始生之神气,即本来之性命。

源深其流必长,根固其叶斯盛。

刳心自契真空,减息终成大定。

谓虚固可集道,非睿不能作圣。

夫人受中以生,惟我独得其正。

斡旋天地之机,提挈阴阳之柄。

每嗟坐禅学佛,有似磨塼作镜。

聚块积尘非理,槁木死灰失性。

直须大用见前,方是真仙究竟。

不生故能生生,古语由来堪听。

形式: 六言诗

落梅

春风著物渺无踪,草木勾萌处处同。

唯有江梅都委地,只留青子调残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