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青阳士友

离红百颗橘千头,何似南枝雪未收。

国为和羹思是晏,士因止渴忆兴周。

笑谈谷口终当隐,出处胸中要熟筹。

夜月九华浮动处,痴顽宁复照斋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满树红橘千颗繁,犹如南枝雪未融。
国家期待和平如晏,士人渴求复兴如周。
谈笑间谷口归隐心定,进退之事需深思熟虑。
夜晚月光洒在九华山,痴顽之人何处再照我斋前丘壑。

注释

离:离开。
红:红色。
橘:橘子。
何似:哪里比得上。
南枝:南方的树枝。
雪未收:积雪未消。
国:国家。
和羹:调和的羹汤,比喻和平。
思:思考。
是:这。
晏: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贤相,以和为贵。
士:读书人。
止渴:解渴,比喻渴望。
忆:回忆。
兴周:振兴周朝,比喻复兴。
笑谈:谈笑之间。
谷口:山谷入口。
终当:最终会。
隐:隐居。
出处:出仕与隐退。
胸中:心中。
熟筹:深思熟虑。
夜月:夜晚的月亮。
九华:九华山,地名。
浮动:飘动。
痴顽:愚顽。
宁复:岂能再。
照:照耀。
斋丘:斋堂前的小山丘。

鉴赏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淡远,是一首表达隐居情怀的作品。开篇“离红百颗橘千头,何似南枝雪未收”两句,以春日果实和未融雪相比较喻,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静谧宁致的景象,暗示诗人对现世功名利禄的淡然。

“国为和羹思是晏,士因止渴忆兴周”两句则表达了国家太平之时,对于士人的期望与追求。这里的“和羹”指的是古代祭祀天地、社稷的盛大典礼,象征国泰民安;而士人对“止渴”的追求,则是比喻他们对精神寄托之所,表达了诗人对于士人的高尚理想。

接着,“笑谈谷口终当隐”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决心。这里的“谷口”,常常象征着隐逸之地,而“终当隐”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脱尘世、寻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出处胸中要熟筹”一句,表明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深思熟虑和准备。这里的“出处”,可能指的是隐居之地,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的人生道路;而“胸中要熟筹”,则是表现出诗人的慎重与自信。

最后,“夜月九华浮动处,痴顽宁复照斋丘”两句,以清冷的夜色和流动的山月作为背景,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宁静的状态。“痴顽”,在此意指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不屑一顾;“九华浮动处”、“照斋丘”,则是对隐居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功名的淡漠,以及对归隐山林、追求精神自由的深切向往。

收录诗词(96)

王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凤凰台

天连宫阙云烟湿,地接淮山日月低。

不知何处两黄鹄,飞向白云云外归。

形式: 七言绝句

牛渚曲

岷江赴东海,牛渚镇中流。

古来济渡处,落日迷沧洲。

江东名胜士,清谈付悠悠。

氛埃更五闰,毒烈遍九州。

六龙起当天,爝火不敢留。

长绳系佛塔,铁缆济王舟。

执玉朝群后,职方登九丘。

民生三代后,不数李与刘。

太平二百年,内宁忘外忧。

一马飞渡江,王气东南浮。

谁为逆胡计,敢作明神羞。

饮水昧佛狸,投鞭效坚头。

萧萧杨林渡,寒日风飕飗。

烟雨出蒙冲,霜雪挥戈矛。

夜半虏帐惊,明日无胡酋。

笑谈折樽俎,心胆落毡裘。

诸夷戒谋夏,三边罢防秋。

时从老校问,吃吃谈不休。

创业道何盛,中兴德几侔。

禹绩渺千载,武功待人收。

天方厌此虏,吾忍忘其仇。

偷安固大患,幸胜非良筹。

外防固难弛,内政何当修。

两山点蛾眉,攒此千古愁。

小臣乏长策,何以裨前流。

请因受邑地,为赋艰难由。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舟中坐读鸢飞鱼跃

欲晦又明天外山,水边鸥鸟去复还。

流行尽是鬼神迹,妙处不在鸢鸟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夜宿梅山寺

山寺逢晚秋,郊原带雨馀。

禾收将有耳,民病化为鱼。

阴沴何当扫,兵氛苦未除。

岂无吴市隐,封事至公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