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山寺逢晚秋,郊原带雨馀。
禾收将有耳,民病化为鱼。
阴沴何当扫,兵氛苦未除。
岂无吴市隐,封事至公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后社会动荡的图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现象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深切向往。
"山寺逢晚秋,郊原带雨馀。" 这两句以静谧的山寺和湿润的郊野作为背景,通过“晚秋”和“带雨”,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有些许寒意的氛围。
"禾收将有耳,民病化为鱼。" 这两句则表现了战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禾收将有耳”暗示农事荒废,而“民病化为鱼”则是对民生疾苦的隐喻,用“病”指代饥饿,用“化为鱼”形象地表达了民众的困境。
"阴沴何当扫,兵氛苦未除。"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和平到来的期盼以及对战争阴霾未消的忧虑。“阴沴”指的是战乱带来的不祥气氛,而“兵氛”则直接点出了战争的阴影。
"岂无吴市隐,封事至公车。" 最后两句诗人提到“吴市隐”,可能是想象中的一处避世之所,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封事至公车”则表明了即使是私人的小事,也要通过官方的途径才能得到解决,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人事相结合的刻画,表现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不详
南来听是保宁钟,钟送风来风送钟。
气只与声无间断,此心何况与人同。
倬彼清溪兮山高水长,上承黟歙兮下接钱唐。
雨稍渐渍兮众流汤汤,家具舟楫兮商旅伏藏。
繄四海以为家兮何独困此一方,视己同溺兮用造舟以为梁。
顾一岁之一新兮岁旱则亡,眷令长之远虑兮不间雨旸。
晴日当空兮余备不忘,帝用时以安下民兮余敢不强。
虽倾余之囊橐兮使皆即乎康庄,彼虑如近忧兮令虽法而何伤。
公虽忧而民喜兮百世烝尝。
北风马犹感,首丘狐所思。
双林去杳霭,荆溪对涟漪。
春秋同社人,半是新相知。
勋贤拊遗址,终当遂营兹。
江公与二敏,同葬敷山阴。
下有虎豹藏,上有猩鼯吟。
颇闻梁柱姿,时受斤斧侵。
展转不成寐,令人若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