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题圯桥送张公实

行经下邳城,试访留侯事。

遗迹今何存,临流漫相指。

侯也本韩人,天其畀刘氏。

奋击沙中锥,俯取圯下履。

举足直受之,匍匐更前跪。

欲为帝者师,宁被老人使。

嗟当嬴政时,虐燄到经史。

兵书尤所禁,搜索遍焚毁。

一编出袖中,依然先秦字。

乃知老人愚,远胜始皇智。

避世能全身,同时类黄绮。

维古多斯人,过客勿疑此。

行见沧海君,终从赤松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吴宽创作,名为《分题圯桥送张公实》。诗中描绘了对历史人物张良(又称留侯)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其智慧与避世哲学的深刻思考。

首句“行经下邳城,试访留侯事”,诗人踏足历史的足迹,探访留侯张良在下邳城的遗迹,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接着,“遗迹今何存,临流漫相指”两句,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感叹遗迹难寻,只能凭水边的指引想象往昔的辉煌。

“侯也本韩人,天其畀刘氏”点明了张良的身份背景,他原本是韩国人,却因命运的安排,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谋士。接下来的“奋击沙中锥,俯取圯下履”描绘了张良如何在逆境中展现非凡的智慧,通过接受老人扔下的鞋并恭敬地拾起,赢得了老人的认可,从而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欲为帝者师,宁被老人使”表达了张良渴望成为帝王的老师,而愿意接受老人的考验,显示了他的远见和勇气。紧接着,“嗟当嬴政时,虐焰到经史”则将视角转向秦始皇的时代,描述了秦朝的暴政,以及对书籍的焚毁,以此反衬张良的智慧与远见。

“一编出袖中,依然先秦字”描绘了张良在秦始皇焚书之后,仍能从袖中取出先秦的书籍,显示出他对知识的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最后,“乃知老人愚,远胜始皇智。避世能全身,同时类黄绮。维古多斯人,过客勿疑此。行见沧海君,终从赤松子”则是诗人对张良智慧与避世哲学的赞叹,认为他的智慧远超秦始皇,能够避世保全自身,与黄绮等隐士相似,是古代难得的智者。诗人希望后人也能像张良一样,保持智慧与谦逊,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张良事迹的回顾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敬仰,同时也传达了对智慧、避世哲学以及个人修养的思考。

收录诗词(271)

吴宽(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丙午郊祀斋居夜雨独坐

春城闭重门,夜馆耿孤烛。

默坐方悄如,柝声递相续。

拥衾未成眠,伴我只僮仆。

微雨恣飘扬,寒花结群玉。

员丘岁有事,大驾朝出宿。

明当还法宫,天意亦可卜。

清道少浮尘,龙车为膏輹。

郊南咫尺地,宿麦芽已绿。

愿言同发荣,皇恩被阴谷。

形式: 古风

喜雨

北方苦春旱,入夏雨亦微。

俄然见檐溜,及午正霏霏。

散步荒园中,不觉沾我衣。

草木总欣悦,膏沭滋容辉。

昨者宿斋戒,遍走神祠祈。

礼官朝入奏,独与皇心违。

谓此在朕躬,聿当斡玄机。

宸衷之所至,端能动天威。

今年定有望,吾民应免饥。

形式: 古风

闻故园山茶为人所折

山花昔年植,正在竹亭西。

雨露频长养,岂同蒿与藜。

廿年始还家,见此枝犹低。

隔岁缀芳蕊,花开剪成缇。

亭今已撤去,乱石甃为堤。

复此与花别,梦寐不能迷。

颇闻此树下,春来踏成蹊。

衡门不常关,顽童皆有携。

如何忍攀折,狼籍满春泥。

遂令鸟雀至,月夜无枝栖。

渊明问来使,草木入诗题。

安得人爱惜,高与南檐齐。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负暄

朝坐见日升,夕坐见日落。

午坐日更多,煖气如火灼。

陋居类田家,不省在城郭。

高树凡数株,黄叶被霜搏。

何曾遮阳乌,更复聚寒雀。

傍不启窗扉,前不垂帐幕。

炙背真可献,此语非善谑。

昌黎却避景,迁坐身屡作。

我幸无此劳,竟日不展脚。

自我有此居,绵裘不重着。

冬日何可爱,可爱更可乐。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