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馀及第归蜀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

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自从获得高科名声大噪,也有人说他要归乡,全城人都知道。
出发时谁不设宴相送,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争相骑马迎接。
剑阁之路沿途红蕉照耀栈道,巴村绿树环绕着神祠。
家乡的年轻人游历馆舍,大多是为了求取我最近的诗作。

注释

得高科:取得很高的科举功名。
归去:返回故乡。
满城知:全城人都知道。
开筵送:设宴送行。
人争与马骑:人们争着骑马迎接。
剑路:险峻的山路。
红蕉:红色的芭蕉。
栈阁:栈道上的楼阁。
巴村:四川的乡村。
绿树:绿色的树木。
荫神祠:遮蔽神祠。
乡中后辈:家乡的年轻人。
门馆:学馆或府邸。
近日诗:最近的诗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考生金榜题名后,满载荣耀返回家乡的盛况。诗人通过对归途中场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于英雄豪杰归来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 这两句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考生金榜题名后的声势如潮水般传遍整个城市,人们都在谈论他的归来。

"发时谁不开筵送,到处人争与马骑。" 描述了当他启程之时,无人不设宴席相送;而到了目的地,每个人都争相与他并驾齐驱。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人们对于归来的英雄的狂热追捧。

"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这里诗人运用了生动的地理细节,将自然景物与建筑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壮观又神秘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归途风光的描绘,更是对英雄归来的象征性赞美。

最后两句"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表明了这位英雄在乡间也备受尊崇,年轻一代的人们纷纷前来寻访他的足迹,而他自己则不忘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诗歌作品。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英雄归来的盛大场面,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科举成功后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影响力。

收录诗词(173)

朱庆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 籍贯:越州(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26

相关古诗词

送李侍御入蕃

远使随双节,新官属外台。

戎装非好武,书记本多才。

移帐依泉宿,迎人带雪来。

心知玉关道,稀见一花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送邵州林使君

轩车此去也逢时,地近湘南颇入诗。

一月计程那是远,中年出守未为迟。

水边花气熏章服,岭上岚光照画旗。

想得化行风土变,州人应为立生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罗先辈书记归后却还闽中留别

同是越人从小别,忽归乡里见皆惊。

湖边访旧知谁在,幕下留欢但觉荣。

望岭又生红槿思,登车岂倦白云程。

况当季父承恩日,廉问南州政已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品上人入秦

独去何人见,林塘共寂寥。

生缘闻磬早,觉路出尘遥。

江雪沾新草,秦园发故条。

心知禅定处,石室对芭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