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能仁长老本端说无学偈

十二时中六不收,了然无一事为头。

禅河既寂无由浪,此岸已离那用舟。

尘世荣枯真幻梦,涅槃生死是浮沤。

要知无学用工处,十二时中六不收。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翻译

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中,有六个时辰无法归类,一切事情都显得空无一物。
禅定的河流平静无波,没有浪花,既然已经抵达彼岸,又何需乘舟渡过。
尘世间的一切繁荣衰败如同梦幻,涅槃与生死就像泡沫般短暂虚幻。
要想明白修行无为而治的真谛,就在这十二时辰中,把握那六个无需刻意收束的时刻。

注释

十二时中: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
六不收:六个不需要特别关注或收束的时辰。
禅河:比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寂:寂静。
无由浪:没有波浪,形容心境平和。
此岸:比喻精神上的彼岸或悟道的状态。
那用舟:不再需要外在的工具或努力。
尘世荣枯:尘世的兴盛和衰落。
涅槃:佛教中指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
生死:生与死。
浮沤:佛教中比喻短暂、虚幻的事物。
要知:想要了解。
无学用工处:无需刻意学习或努力的地方。

鉴赏

此诗描绘了禅宗中的超然物外、出世间的境界。"十二时中六不收,了然无一事为头"表达了一种时间观念上的解脱,每个时辰都不过是自然流转,而非执着于俗世之事。此句传递出一种对时间和世事的超越感。

接下来的"禅河既寂无由浪,此岸已离那用舟"则描绘了禅修中的宁静与远离尘嚣。禅河寂静,没有波涛之扰,象征心灵深处的平和;而"此岸已离那用舟"则暗示了对俗世烦恼的摆脱,已经达到了彼岸,即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尘世荣枯真幻梦,涅槃生死是浮沤"一句,则透露了诗人对于世间荣辱、生死看法。尘世的一切荣耀与衰败都如同梦境般虚无,而涅槃(指达到佛教中的最高觉悟状态)和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只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超脱。

最后,"要知无学用工处,十二时中六不收"则是对禅修之道的一种总结。诗人通过这句强调,要达到这种无为而治、超然物外的境界,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实践和体悟,无需刻意追求什么。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空间与精神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出世间的禅理境界。

收录诗词(26)

李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兰坡过省

俯随缰锁就科名,可笑兰坡未苦清。

不管北山怨猿鹤,竟从南海掣鳌鲸。

赏延于世愧在我,思济斯民同此情。

轩冕傥来来则受,未来犹可以诗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处事

处事无心万象春,任渠逆境自横陈。

笼中无疗家贫药,门外有催诗债人。

酒盏阔疏瓶久卧,文书散乱案多尘。

生前富贵非吾愿,肯学痴人问大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平野王子厚登相山不及相过

儿童传好语,王子去求仙。

我住亦迩只,君胡不惠然。

相望百里外,一别五年前。

会聚浑闲事,鹭鸥盟要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诗社中有赴补者

有诗千首可成名,万户侯封亦可轻。

自是高标凌富贵,肯随馀子逐恩荣。

君游璧水甘芳饵,仆为铨衡上玉京。

水镜兰坡各求第,诗盟似未十分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