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大慈老登古院

林影横榰折脚床,禅翁唤我坐斜阳。

诸天共说无生话,万壑同薰不尽香。

茗碗泛云醒远目,藜羹煮玉闹枯肠。

逢人若问峰头事,翠竹阴中菊正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林间的光影横斜在那张破旧的床边,禅师喊我坐在夕阳下。
众多的天空都在谈论着无生的教义,万道山谷都弥漫着永恒的香气。
茗茶如云雾般飘散,让我目光远眺清醒,藜菜如玉煮沸,填满我饥饿的肠胃。
如果有人问我山巅之事,就告诉他,翠竹阴凉处,菊花正黄艳。

注释

林影:树林的阴影。
榰:支撑。
折脚床:破旧的床。
禅翁:禅师。
斜阳:夕阳。
诸天:众神或天空。
无生话:无生之说,佛教中的涅槃。
万壑:万座山谷。
不尽香:永恒的香气。
茗碗:茶碗。
云醒远目:云雾般的茶水让视线清晰。
藜羹:藜菜汤。
煮玉:形容食物的美味。
闹枯肠:填饱饥饿的肠胃。
逢人:遇见他人。
峰头事:山巅的事情。
翠竹阴:青翠竹林的阴凉处。
菊正黄:菊花正盛开,黄色鲜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中禅院生活图景。开篇“林影横榰折脚床”,以动人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翠绿的林间小憩之景,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禅翁唤我坐斜阳”则透露出诗人被一位高僧召唤,在斜阳下共度时光的情境。这里的“斜阳”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接着,“诸天共说无生话,万壑同薰不尽香”,诗人似乎置身于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与宇宙间的众生共同聆听着永恒之音。这里的“无生”与“不尽香”,象征着禅宗中对生命本质和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

“茗碗泛云醒远目,藜羹煮玉闹枯肠”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品茶、烹饪野味时的心境。茶是清醒心志的良药,而“煮玉”则是对自然界纯净之物的一种尊崇。这里透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逢人若问峰头事,翠竹阴中菊正黄”,诗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姿态,淡然处之,对于外界的询问,他选择在翠竹丛中的菊花下沉思。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欣赏,更是在表达他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珍视。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学修养的追求,以及对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向往。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陪五马诸公游西山泛舟待月而归偶作

鸟乌声乐报新晴,起觅邻翁作队行。

爱日葵心倾烂熳,寻春蝶梦去纵横。

人归高屋山逾碧,船到平滩月已生。

客里不谙风景好,欲将此夕并登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题陈氏尚遐亭

结屋秋荷上,尘心想坐忘。

露凝公子荦,风曳野人章。

浪蕊终无实,多花根不长。

知君有情尚,千柄伫幽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寄题径川刘子先逸轩

古县溪山里,深轩城郭馀。

地清从近市,朋好亦多车。

云隐寻山屐,风翻插架书。

会看迎鹤版,不独爱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其二)

一麾局促楚江东,时喜邻藩好信通。

坐厌文书朱墨里,静思谈笑圣贤中。

浮瓯小试茶膏白,照眼分尝荔子红。

想见高堂分凫鹜,竞追乐事赏年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