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丈尚书(其二)

亭亭涧阿松,冰雪何青青。

千岁已枯死,流膏生茯苓。

虽无岁寒姿,气味犹典刑。

尘土久埋没,谁能验仙经。

置君药笼中,傥可延年龄。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高高的涧边松树立,冰雪覆盖它依然青翠。
千年老松已干枯,却滋养出茯苓生长。
虽然没有寒冬中的坚韧姿态,但它的香气和药效如同典范。
长久被尘土掩埋,谁能验证它是否出自仙家秘籍。
若将它放入药箱,或许能延长寿命。

注释

涧阿:涧边。
冰雪:形容松树在严寒中仍保持翠绿。
千岁:形容松树年代久远。
流膏:比喻茯苓从枯木中生长出来。
典刑:典范、标准。
尘土:指被埋没的状态。
验:验证。
仙经:传说中的仙家秘籍。
延:延长。
年龄:寿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与凋敝并存的自然景象。"亭亭涧阿松,冰雪何青青"两句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示了山涧间松树依旧苍翠、冰雪尚未融化的画面。紧接着的"千岁已枯死,流膏生茯苓"则透露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界中生命力与衰败并存的主题。

诗人通过这两组对比强调了即使在严寒之中,生命力的顽强与生长。"虽无岁寒姿,气味犹典刑"表明尽管松树没有显现出应有的冬日风貌,但其内在的质地和香气依旧如同古籍中的记载。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诗人对传统文化认知与尊崇的体现。

接下来的"尘土久埋没,谁能验仙经"则转向了哲学与神秘主义的思考。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时间的长河中,多少珍贵的知识和智慧被尘封,谁又能够解读那些古老的仙道典籍呢?

最后两句"置君药笼中,傥可延年龄"则是对朋友李丈尚的一种祝愿,将他比作药材,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延长他的寿命。这不仅是一种友情的寄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永恒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哲思,展现了诗人的深邃情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上李丈尚书(其三)

蓬室有姝女,颜色耀朝晖。

幽独人未识,婵娟心自知。

高堂悬宝鉴,美丑良不欺。

借君一寸光,为妾照蛾眉。

念当有所适,辞亲结罗衣。

常恐妾命薄,失身轻薄儿。

安得嬿婉人,白头同所归。

形式: 古风

山居

山居入长夏,草树绕我屋。

微风披拂之,有声来肃肃。

葳蕤摇散影,掩冉飘暗馥。

百合开数花,孤芳更清淑。

我卧北窗下,午枕睡方足。

挹此一襟凉,泠然若堪掬。

坐使万虑空,乐哉谢羁束。

有同颜氏子,坐忘遗耳目。

又如慧可师,安心得归宿。

落日行庭前,披衣自扪腹。

閒扶旧僵石,细数新上竹。

小禽时下来,相鸣入丛簇。

见我不惊飞,人禽两幽独。

形式: 古风

书白氏长庆集

我爱乐天文,平易更精切。

笔端应有口,心事无不说。

游戏供日用,工巧疑天设。

述情悉毫釐,辩理穷曲折。

如我本欲言,挽我开齿颊。

如人病瘖哑,代我传喉舌。

驽骀拟举步,骏足过如瞥。

弱弧未及弯,强弩已穿札。

抚才初自愧,适意还深惬。

读尽一编诗,胸怀消百结。

形式: 古风

书怀(其二)

百年胡为哉,万事聊复尔。

功名早有意,贫贱昔所耻。

岁月忽蹉跎,少壮何足恃。

身外非我有,毫发不可致。

惟有一寸心,俯仰要无愧。

归去来山中,高人未吾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