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其一)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恓恓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两株懒桂久昌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谶(其一)》是南北朝时期禅宗祖师菩提达摩所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句“路行跨水复逢羊”,描绘了诗人行走在路上,跨越水流,偶遇羊群的情景。这一句既勾勒出旅途中的偶然与意外,也隐喻着人生的不期而遇和无常变化。

次句“独自恓恓暗渡江”,诗人独自一人在夜晚渡过江河,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情绪。这里的“恓恓”二字,生动地刻画了内心的哀愁与无助,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感慨。

第三句“日下可怜双象马”,诗人将目光投向日落之处,看到了一对象马。象马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尊贵与力量,此处却以“可怜”修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难以长久的感慨,也可能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

最后一句“两株懒桂久昌昌”,诗人观察到两株桂树长久繁茂,却以“懒桂”为名,似乎在讽刺那些看似繁荣实则懒惰或不思进取的事物。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更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整体而言,《谶(其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然与命运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是研究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收录诗词(25)

菩提达摩(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谶(其二)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

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谶(其三)

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閒见虎又逢猪。

小小牛儿虽有角,清溪龙出总须输。

形式: 古风

谶(其四)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下行。

金鸡解衔一颗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形式: 古风

谶(其五)

尊胜今藏古,无肱亦有肱。

龙来方受宝,捧物复嫌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