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江伯几雪矼

杖藜下入空谷暝,仰从树罅窥危矼。

风叶吹满樵客径,石泉洒到幽人窗。

旧且疑无颍川许,今兼信有襄阳庞。

况是清风接襟袂,政使异世心已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翻译

拄着藜杖深入傍晚的山谷,抬头透过树缝窥视险峻的石桥。
风吹落叶铺满樵夫的小路,泉水从石头上滴落进隐士的窗棂。
过去怀疑这里没有颖川的贤人,现在也相信有像襄阳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更何况清风拂过衣襟,即使身处不同时代,心灵已臣服于这份宁静。

注释

杖藜:藜杖,古人常用来行走的竹制拐杖。
空谷: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
树罅:树缝,指树木之间的缝隙。
危矼:危矼,形容石桥陡峭或险峻。
风叶:被风吹落的树叶。
樵客径:樵夫走的小路。
石泉:从石头上流下的泉水。
幽人窗:隐士的窗户。
襄阳庞:襄阳的庞德公,东汉隐士,与诸葛亮等有交往。
清风:清爽的风。
襟袂:衣襟和袖口,借指人的外在和内心。
异世:不同的时代。
心已降:心灵已经臣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独特的山野风光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

"杖藜下入空谷暝,仰从树罅窥危矼" 这两句写诗人的行动和所见,手持拐杖进入深山的幽谷之中,抬头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看向那些险峻陡峭的山石。这里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有着浓厚的情感,以及面对高远险要之处时内心的敬畏和渺小。

"风叶吹满樵客径,石泉洒到幽人窗" 这两句则是对环境声音与水流的描绘,秋风将落叶吹得满径,仿佛在为过往的行者铺就道路;山中的清泉潺潺,甚至洒到了隐居之人的窗前。这表达了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情境。

"旧且疑无颍川许,今兼信有襄阳庞" 这两句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的问题——是否过去曾经怀疑过某些事物或理想的存在,现在则更加坚信它们的确实存在。颍川与襄阳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追求或者生命中的重要节点。

"况是清风接襟袂,政使异世心已降" 这两句中,“况是”表达了转折,“清风”象征着纯洁、自然的东西,“接襟袂”则是说这种清新之气已经触及到诗人的衣襟。后半句“政使异世心已降”,这里的“异世”可能指的是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心灵状态,“心已降”则表达了一种平静、降服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和精神追求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197)

汪炎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吴判官澹斋

老氏无为宗,高人养心妙。

寂寞味无味,寡欲近道要。

嚣静两皆然,任物曾无矫。

蠹简五千言,以约揫汗渺。

爰用得其微,一言讵为少。

深功何从验,治民以无扰。

更能极异效,迥立西京表。

靖汉皮肤掇,谧齐土莫剽。

形式: 古风

壁间古木新篁影有可爱走笔戏题

韦偃工古松,与可善枯竹。

岂如君家素壁上,有此天然画两幅。

一株古木攲墙东,状如峨嵋山巅千岁万岁之枯松。

旁有笛材拔孤玉,扶疏枝叶带露而筛风。

天知君爱画,欲为发一哂。

呼取羲娥作画师,借此二物为画本。

戏从君家壁间摹写之,一枝一叶俱无遗。

傍人来见道是画,问如何画无能之。

元来画时不用诸葛笔、梁杲墨,别有妙法匿形迹。

偷儿虽甚爱,看得捲不得。

或全浏亮或模糊,随时明暗有卷舒。

报君若欲观此画,请跨金乌玉兔来其下。

形式: 古风

歙南汪叔和示以新吟掇其卷首一篇次韵归之

钜帙赋新篇,语斗冰玉洁。

未用咀根茎,固已骇枝叶。

渊源二罗间,风雅未沦歇。

手弄紫阳云,齿漱石梁月。

陈腐痛刮磨,巧丽工采撷。

郡有桐庐侯,毋辞迂步屧。

形式: 古风

赠凤林院海月师

早已逃俗类,从今始清绝。

皎皎不可侵,如看海□月。

形式: 五言绝句